[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青岛自贸片区药食同源进口通关驶入“高速路”,今年首批试点商品顺利通关

有了“白名单”,进口通关更高效

  □记者 刘腾 报道
  本报讯 近日,青岛自贸片区在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化改革中顺利完成2025年第一次集中申报联合评审,标志着片区创新实施的进口食药物质“白名单”制度正式进入常态化高效运行阶段。
  此次联合评审共有9家企业成功取得试点资格,1家原试点企业顺利新增试点品种及下游关联企业,另有40余家企业正在积极筹备申报过程中。截至目前,片区试点企业数量达到11家,进口药食同源商品涉及决明子、甘草、肉豆蔻、姜黄等8个试点品种,进口国家涉及巴基斯坦、巴西、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此轮试点企业和品种的拓展,不仅彰显了青岛自贸片区在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领域的强大吸引力,更体现了片区药食同源通关便利化改革政策对企业的有力支持和推动。
  7月8日,今年首批试点企业提交了100吨决明子的通关申请,青岛自贸片区有关部门秉持高效、便利的服务理念,立即对企业的通关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在当天就为企业发放了《药食同源商品进口用途证明》,帮助企业顺利完成通关流程。这不仅体现了片区对政策的积极落实和高效执行,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该试点企业负责人对片区的高效便利改革政策赞不绝口:“通过片区的审批流程优化,现在开具用途证明更加快捷便利了,节省了我们很多申请时间,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也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政策实施后,预计该企业每年可节约采购成本60余万元,为后期扩大进口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
  青岛自贸片区始终坚守“严守安全底线、释放改革红利”原则,创新构建“承诺制+全链条追溯”协同监管模式,通过建立事前承诺、事中核验与事后溯源的全周期监管闭环,强化试点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同步推动海关、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动协作,对药食同源进口商品实施进口、流通、生产等环节的全流程风险穿透式管控,形成信用约束与监管合力双重保障的风险防控体系,确保改革既便利又安全。
  同时,片区积极响应国家无纸化电子化审批改革导向,协同青岛海关,取消纸质版《药食同源商品进口用途证明》,全面实施电子版凭证互认,将原需多部门联审、纸质流转的证明简化为线上统一核发,企业无需往返领取纸质文件,精准契合国家绿色审批与高效服务的政策导向,也为全国药食同源商品通关无纸化改革提供标准化范式。
  未来,青岛自贸片区将持续优化药食同源“白名单”制度,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服务体系,通过探索引入“药食同源商品溯源”等数智化手段提高监管效能,进一步打造药食同源领域开放创新标杆,为推动片区高质量发展、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贡献更多“自贸经验”。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