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养生正当时,中医特色疗法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冬病夏治,趁热打“贴”

医务人员为群众贴三伏贴。(隐珠街道东楼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龚鹏
7月20日,今年“三伏”正式开启,进入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段。今年三伏将持续至8月18日,一共30天。“三伏天”虽然暑热难耐,但在中医看来,这一时期正是“冬病夏治”科学养生的好时机。近日,西海岸新区各医疗卫生机构纷纷推出三伏贴、艾灸、拔罐等特色中医疗法,掀起了一股“冬病夏治”的养生风潮。
先灸后贴,一人一方
“大夫,听说伏天里贴三伏贴能治疗冬天的老毛病,您这儿能贴吗?”7月20日,隐珠街道东楼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长椅上,坐满了等待贴三伏贴的群众。医护人员忙碌地指导大家贴敷,严格遵循“一人一方”原则,为居民们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记者在现场看到,护士并不急着把黑褐色药饼摁到穴位,而是先在每人背后点燃艾条,艾灸后才贴上三伏贴。“先灸后贴,这是我们去年做的小改动。”该中心中医科主任张玉华解释,艾火属阳,就像一支“先遣部队”,先把沉睡的经络“叫醒”,再把阳气“推”到体表,随后贴上去的三伏贴才能“乘虚而入”,把深藏多年的寒气、痰湿、瘀滞一并卷走。艾灸与贴敷,一个负责“开门”,一个负责“清运”,两者叠加,效果更好。
为了让不同体质的人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疗法,医护人员对症下药,列出了灸法菜单。“艾条灸温和,适合怕烫的老人;葫芦灸聚热,专攻肩颈僵硬;脐灸守在神阙,像给脾胃点了一盏小灯;督灸沿着脊柱铺陈,如同给身体点起一条‘火龙’。”张玉华形象地介绍说。刚体验完督灸的社区居民李女士欣喜地表示:“感觉脊柱仿佛浸泡在温泉中,热流沿着督脉缓缓流动,起身时全身轻盈,格外舒畅。”许多居民也表示,经过专业调理后,不仅身体不适得到缓解,整体状态也明显改善。
冬病夏治,以热制寒
“秋风一起便咳嗽、寒冬未到就关节冷痛,这类在低温里才现形的病,统称为‘冬病’,它们属阴、属寒、属凝滞;而盛夏气血浮于肌表,毛孔像无数微张的小嘴,正是把寒气‘请’出去的最好时机。”张玉华说,于是,古人把辛温发散的药物研成细末,用姜汁或蜂蜜调和,搓成药丸,贴在肺俞、大椎、足三里等穴位上,让药性顺着经络一路向内,把体内潜伏的寒气、痰湿逼出来。
张玉华介绍,这种“以热制寒”的智慧,在明代医籍《张氏医通》中便有记载,如今的配方历经一代又一代医者的加减化裁,药效愈发显著。“我每年入伏都会和老伴来贴三伏贴,贴完后关节在冬天时就不疼了,咳嗽症状也减轻很多,中医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带老伴来贴三伏贴的社区居民刘先生告诉记者。
“需要注意的是,体质偏热、舌苔黄厚的人,暂不建议贴三伏贴,这无异于火上浇油。”张玉华提醒。此外,皮肤有湿疹、溃疡或严重糖尿病患者,贴上去的药膏可能成为新的刺激源,孕妇的腹部与腰骶部更是禁区,以免温热动胎。血小板低、肝肾功能衰竭或不足两岁的婴童则更需注意,不要贸然贴三伏贴。
贴敷疗效,因人而异
“三伏贴不是一锤子买卖。”张玉华表示,“一位患哮喘30年的老教师,第一年贴敷后,冬天咳嗽症状从持续整夜变成凌晨三点后明显减弱;到第五年,他干脆把治疗咳嗽的雾化器收进柜子。”
“当然,也有效果平平的案例,比如有人贴完依旧怕冷。”张玉华告诉记者,“三伏贴不是万能的,因健康状况存在个体差异,导致治疗效果也千差万别。平时做好养生,保护好身体才是重中之重。”
张玉华特别提醒广大市民朋友,贴敷三伏贴的当天,最好不要食用羊肉火锅与冷饮等,它们一个助热生火,一个寒凉收引,都会把刚刚打开的毛孔重新关紧。另外,夜里空调不要直吹后背,免得药力被冷风半路“截胡”。“若皮肤出现米粒大小的水泡,不要慌张,那是正气外出、湿气外达的排病反应,用碘伏轻点即可;若水泡大如黄豆,则需回院处理。”张玉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