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青岛炼化公司推进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燃料电池氢累计出厂量突破1000吨,助力“东方氢岛”加速崛起

“氢”风徐来绿意浓


  >>开栏的话<<
  产业链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品牌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近年来,山东深入推进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西海岸新区认真贯彻省、市部署,聚焦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锚定“5+5+7”重点产业,努力卡位产业新赛道,集聚产业新集群,崛起产业新增量,不断积蓄城市产业未来竞争力,厚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本报今起推出“走在前 挑大梁—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新区新力量”专栏,深入各产业链上的骨干企业进行采访,展现新区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典型成效,以及企业攻克关键技术、做大做强品牌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梁玉鹏

  在青岛着力构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绿色能源”被定位为要突破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
  近年来,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炼化”)聚焦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持续推进氢能生产、科研、应用一体化,积极发展漂浮式光伏发电和电解水制氢。7月22日,青岛炼化氢能产业发展迎来标志性时刻——累计向社会供应燃料电池氢突破1000吨。这一里程碑不仅见证了企业四年间从技术攻坚到产业落地的跨越,更折射出青岛氢能产业从“无氢可用”到“链群发展”的蓬勃态势,为“东方氢岛”战略注入强劲动能,也为“双碳”目标下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生动样本。
  >>从“0”到“1”<<
让青岛的车用上青岛的氢

  时间回拨至2021年初,西海岸新区氢能公交示范线刚开通时,青岛面临着与国内多数城市相同的困境:没有本地燃料电池氢生产企业,所需氢气需从300公里外长途运输,运距长、稳定性差成为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
  “看着公司门口的氢能公交车擦肩而过,却不能就近供氢,这份压力成了我们攻坚的动力。”青岛炼化发展规划高级专家、正高级工程师梁峰回忆道。正是这份紧迫感,推动企业科研团队首创化学精制法燃料电池氢生产技术。2021年8月5日,第一车燃料电池氢顺利出厂,不仅改写了青岛不能生产燃料电池氢的历史,更实现了“青岛的车用上青岛的氢”的突破,完成氢能供应链从“0”到“1”的跨越。
  此后四年,青岛炼化的氢能供应足迹不断延伸:2021年供应量22吨,解决本地“无氢可用”的燃眉之急;2022年增至190吨,为氢能公交车、山东港口青岛港氢能项目提供稳定支撑;2023年达307吨,产业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即便2024年受加氢站手续影响,供应量回落至235吨,企业仍加速布局公用加氢站,打通济青氢能走廊“最后一公里”。2025年1-7月,供应量达246吨,不仅超过2024年全年,更较2023年同期增长63%,彰显氢能产业蓬勃发展态势。
  >>积厚成势<<
全链条布局打造核心竞争力

  如今的青岛炼化,已成为胶东半岛氢能供应的“稳定器”:日出厂燃料电池氢约1500公斤,是青岛市唯一的燃料电池氢生产企业;作为全国首个独立建设和经营公用加氢站的石化企业,其氢能“产研加”示范园内坐落着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氢站,集氢能生产、科研、加注灌装于一体,被列为科技部和山东省联合推进的“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
  这份成绩源于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青岛炼化搭建起覆盖氢能生产、储存、输送、充装、加注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各环节安全可控与高效协同。“高效、安全、稳定”的服务优势,让其服务范围从氢能公交、物流专线,拓展至氢能港口装备及高纯氢工业应用等多元场景,成为胶东半岛氢能供应链的核心支撑。
  >>示范引领<<
光伏发绿电 海水制绿氢

  在7月23日的媒体公众开放日活动中,青岛炼化的未来规划引发关注。目前,全国首座海水漂浮式光伏电站已在企业投用,现有水面光伏绿电装机达13兆瓦,年发绿电约1700万千瓦时。按计划,23兆瓦新建水面光伏项目将于2026年建成,届时总装机将达36兆瓦,每年可发绿电约5000万千瓦时,可节省1.5万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万吨,相当于植树220万株。
  “这些绿电将用于生产绿氢。”梁峰透露,企业正依托全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科研成果,推进工业规模海水制氢示范项目,实现“光伏发绿电、海水制绿氢”,并计划将现有加氢站升级为全国首座海水制氢加氢站,助力青岛率先实现绿氢交通、建成绿氢港口。
  针对新区启动的氢能两轮车试点,企业还计划将加氢站升级为加氢、充装、换氢一体站,进一步拓展服务场景,当好绿氢示范应用标杆。从解决“用氢荒”到布局“绿氢链”,青岛炼化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东方氢岛”战略,为青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让绿色低碳的“氢”风,吹遍更多角落。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