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
□刘慧敏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10年,党中央再次召开的最高规格城市工作会议,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作出战略指引。其中,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这对城市文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市的独特魅力、发展活力与群众幸福感。我们要通过可落地、能见效的关键措施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让文化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血脉,让文明风尚成为市民生活常态。
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筑牢软实力根基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就是要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留住乡愁。针对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要建立起“保护-挖掘-活化”的全链条工作机制,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新生。
在保护层面,构建多层次保护体系,坚持“原址保护、最小干预”原则,将工业遗产、老字号商铺等纳入保护名录,既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又创造新的文化价值。挖掘工作需突破表层化叙事,建立城市文化基因库。挖掘城市精神,解码文化基因,寻根名人故里,将先贤智慧融入城市文明。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让城市文化有可感知、可传播的具象载体。活化利用要实现“文化+”跨界融合。精准把握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与当下社会生活的融合点,结合民间非遗、传统技艺、群众日常生活习俗,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有效利用,并成为城乡特色标识和公众的共同记忆。
构建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实软实力支撑
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惠民的主阵地,其质量直接影响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等系列举措,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框架指引。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创新文化供给内容与形式。
转变供给理念,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实施“菜单式”供给,通过大数据精准把握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提供戏曲演出、艺术培训等服务。推进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完善国家、省、市、县到乡镇、村(社区)的多级联动机制,通过流动文化车、数字文化驿站等阵地,破解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目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场馆运营、活动策划,培育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文化共建氛围。
推动文化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增强软实力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经济载体,需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
加强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要找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连接点,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加强数字文化建设等前沿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推出一批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生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和融合发展评价体系,引导相关市场主体开发更多高品质、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更好满足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构建多元化市场主体激发融合创新活力。要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团,打造文化产业融合的标杆企业。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建立“文化企业孵化器”,为初创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等。同时,鼓励个体创作者参与文化产业创新工作,形成特色文创集群。
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彰显软实力内涵
市民文明素质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鲜活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素质培养和提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也要从一些小事抓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需通过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塑造现代城市文明新风尚。
构建全周期教育体系。建立覆盖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分层分类教育机制,让文明理念入脑入心。创新宣传引导方式。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制作系列宣传产品,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宣传,定期更新相关内容,提高传播的时效性和吸引力,引导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践行微文明。通过典型示范引领文明风尚。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以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将文明行为规范纳入城市条例,对日常不文明行为明确处罚措施。同时,优化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通过设置隔离护栏、分类垃圾桶等设施,引导市民规范行为,实现“环境育人”,引导群众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在落细、落小、落实中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文明习惯,外化为城市可观可感的文明图景。
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与创新突破的智慧。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将文化建设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让城市既有现代气派又有文化底蕴,真正成为人民精神的家园、文明传承的载体、创新创造的沃土。在这一进程中,还需根据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精准施策,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径,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文化篇章。
(作者系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