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民宿火 引客更留客
琅琊镇依托山海资源和文化优势,打造乡村民宿产业集群
推动农渔文旅多业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新引擎
□本报记者 徐丽
7月25日,一场融合千年历史文化与现代海洋风情的文旅盛会——第七届琅琊嗨海季在西海岸新区琅琊镇拉开帷幕,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体验渔家风情。人气旺了,如何让游客留得住、玩得好?
近年来,琅琊镇依托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宿经济,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具特色的住宿体验,更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从改造自家农房的“吃螃蟹”村民,到辞职返乡创业的年轻主理人;从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兴业,到探索“民宿+非遗”融合新模式,琅琊民宿产业正释放无限可能。
海边开民宿
好风光换来好“钱”景
漫步龙湾畔的王家台后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充满渔家风情的民宿,阳光洒在民宿外墙上,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54岁的村民王伟正在“静海居”民宿庭院外忙碌着,手持水管冲刷着地面。“咱这儿有秦始皇登临的琅琊台,也有‘碧波银浪金沙滩’美誉的龙湾,守着这么好的资源不利用,太可惜了。”说起二十多年的创业历程,王伟侃侃而谈。
2000年,当乡村旅游还只是个模糊概念时,王伟就敏锐地嗅到了商机,打算将自家民房改造成民宿。彼时,村里人都认为他异想天开。“放着好好的渔船不跑,偏要往老房子里砸钱,这不是疯了是什么?”王伟笑着回忆起当初村民们的质疑。面对质疑,王伟没有动摇,果断把全部积蓄拿出来,将自家3间老屋改造成民宿,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水泥地、旧木床……起初,“静海居”民宿设施简陋,仅能满足基本住宿需求。然而没想到,靠着山海风光与美味的渔家饭菜,民宿开业不久就迎来了源源不断的客人。“每到周末和节假日,3间房根本不够用。”王伟说,人多的时候,他和家人还得把自己的卧室腾出来给游客住。
好山好水为民宿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这让王伟有了前行的底气。2019年,王家台后村推行集体规划建设新楼房,王伟成为第一批响应者。他推倒旧屋建起新楼,不仅增加了民宿房间数量,还配套开起了酒楼,形成“住宿+餐饮”的一体化服务模式。2021年,他又将家里闲置的房子改造成新客房,添置了空调、热水器,设计了观海露台,民宿生意越来越红火,回头客比例更是超过了八成。
王伟的成功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王家台后村激起层层涟漪,村民们纷纷动起了开民宿的心思。2008年,村里牵头成立龙湾专业旅游合作社,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星级评定制度,从卫生规范到渔家菜菜谱都做了详细规定,为全村民宿产业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的王家台后村,已是远近闻名的民宿村。全村106家民宿占总户数的58%,可提供近4500张床位;2024年旅游年收入达4000万元,350名村民实现增收,人均从旅游业获得的收入达到51000余元,占人均年收入的90%。随着游客服务中心、龙湾公园陆续建成,5公里海岸线整治一新,9处口袋公园和15处景观小品相继落地,昔日的小渔村已然蜕变成宜居宜游的海滨景区。
凭借紧邻琅琊台风景区和龙湾景区的区位优势,王家台后村每年吸引大量省内外游客来此旅居度假,带动周边台西头村、台东头村、陈家台村等发展民宿业,形成连片发展的乡村旅居集群。
以“海味”圈粉
吃到刚上岸的海鲜,睡在听见浪声的房间
在“龙湾渔家乐”民宿大厅里,今年43岁的刘英英手里端着刚出锅的海蛎子包子,正笑着跟客人聊家常。
2009年,刘英英嫁到了王家台后村。次年,政府鼓励村民盖楼房改善居住条件,她敏锐地察觉到机遇,反复劝说家人翻新房屋。“咱这靠海近,游客肯定越来越多,把老房子翻新一下,既能自己住,还能接待客人。”刘英英最终说服了家人,对房屋进行了翻新,并开始零散接待游客。
2011年,看着村里日渐红火的旅游业,刘英英专心投身民宿事业的想法愈发坚定。当时,家人仍习惯“等客上门”,为抓住发展机遇,刘英英便主动接过民宿经营的担子。曾在单位负责对外宣传工作的她发挥专长,建起介绍龙湾与琅琊台景区的网站,把自家民宿的渔家风情、特色菜品等内容搬到网上。同时,她专门跑去外地知名民宿“偷师”,学习服务细节与待客之道。靠着这股子韧劲,原本零散接待客人的家庭民宿,渐渐有了稳定客源,旅游旺季时常常满房。
“大城市的高楼大厦虽好,但总感觉少了‘魂’。咱这儿的民宿条件跟城里比确实有差距,硬件条件相对统一,没法拼设施。”刘英英向记者介绍起经营心得,“所以我们把宣传重点放在渔家生活体验上——带客人赶海拾贝、看日出撒网,让他们吃到刚上岸的海鲜、睡在能听见浪声的房间。说白了,就是靠干净的吃食、实在的待人,给顾客多提供点情绪价值。”
为了更好地开展线上宣传,村里的“琅琊海故事”乡土网红培育基地成了刘英英的“充电站”。“基地经常请知名视频制作人和网红达人来培训,教我们拍视频、剪素材,我学会了抖音、小红书、携程等平台的很多运营技巧。”刘英英说,如今她随手就能剪出一条优秀短视频作品。“用好这些新工具,才能让更多人知道咱龙湾的好。”刘英英说。
除此之外,琅琊镇还通过实施电商经营、家政技能、美食烹饪、非遗技艺等科目的培训和组织当地民宿、渔家乐业户外出学习等方式,提升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
引资本活水
吸引外来投资者,打造精品民宿新标杆
在“春和景明”民宿餐厅内,落地窗外是景色雅致的小院,海风拂过院中绿植,带来清新的气息。
“第一次来琅琊,我就被这里的山海美景震撼到了。”投资者徐景娥介绍说,“这里既有北方的豪迈,又有江南的灵秀,这正是民宿需要的‘稀缺资源’。”
2023年,王家台后村出售几栋闲置房屋,徐景娥果断买下并投入几十万元,将这栋渔村院落改造成民宿,融入琅琊古建筑风格与现代设计理念,成为当地精品民宿的新标杆。
徐景娥的到来,是琅琊镇吸引社会资本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琅琊镇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兴业,围绕康养旅游、农旅融合等重点发展方向,引进瑞滋集团、卓越集团等企业和龙湾商业综合体等十余个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
琅琊镇对这些远道而来的投资者给予了全力支持。镇里积极支持和鼓励村集体和村民将土地集中连片流转给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的企业,将闲置的农房和宅基地流转给民宿经营者。对于成片流转和开发经营的民宿企业,镇里不仅帮办代办各种手续,还统筹美丽乡村资金、扶贫资金、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等开展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优化民宿经营环境。像徐景娥这样的投资者,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他们优先雇佣周边村民,助力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民宿搭舞台
让多彩非遗“活”起来
在王家台后村“花馍人家”民宿的厨房里,非遗传承人王娟正在指导游客制作“盘龙花馍”。案板上,彩色面团在游客手中变成灵动的花鸟鱼虫,蒸笼里飘出阵阵麦香。
“琅琊花馍已有千年历史,过去只有节庆时才做,现在借助民宿这一平台,花馍制作成了游客体验项目。”王娟说,“最多的时候,一天有50多人来学。”
“这一切源于五年前那个多雨的夏天。”回忆起教授花馍制作的契机,王娟说:“那会儿村里游客多,家家户户民宿都住满了。可是经常下雨,孩子们没法去海边玩,只能待在屋里,便吵着要回家。”看着家长们无奈的表情,王娟忽然想起自己从小跟着奶奶学的“玩面”手艺,萌生了“不如让孩子们试试捏面团”的想法。
想到就干,王娟找出家里的面粉和食用色素,在民宿客厅摆开案板。“刚开始是最简单的捏小动物,我捏只小螃蟹,他们跟着学,捏出来的虽然歪歪扭扭,可孩子们很高兴。”王娟说,当天,孩子们围着案板忙活,家长们举着手机拍照。“有个妈妈说,‘这比住酒店有意思多了,孩子不仅不吵了,还知道了面团能捏出这么多花样’。”从那以后,带游客制作花馍成了这里的固定体验项目。
据了解,琅琊镇立足海洋文化、渔业文化、渔家文化等文化资源,坚持“非遗保护、文化传承、旅游唱戏”发展理念,推进“民宿+非遗”融合。其中,王家台后村深入梳理琅琊历史文化脉络,探索非遗保护开发新模式,培育了龙湾花馍、琅琊瓷器(琅琊窑)等文化手造产业,逐步形成文博、文创、文旅的完整产业体系。同时,通过“琅琊海故事”网红培训项目,村民们在直播中宣传琅琊传统文化,推介乡村民宿和非遗产品,让千年文化焕发新生。
此外,依托丰富的渔家研学资源及琅琊书屋、乡村记忆馆、琅琊遗风艺术馆等设施,琅琊镇将渔家体验与文化研学相结合,面向中小学生和文化爱好者定期开展研学体验活动,让游客在赶海拾贝之余,沉浸式感受琅琊文化魅力。
■新闻延伸
政策赋能 多业融合
激活乡村“小民宿”做好共富“大文章”
近年来,琅琊镇把资本进乡、技术进乡、项目进乡、人才进乡作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服务优化,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合作模式上,琅琊镇支持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方式,灵活采取“行业协会+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合作社+业户”“企业+合作社+业户”等多种模式,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王家台后村成立琅琊旅游服务业协会,通过制定统一标准、进行统一培训、规范统一收费的方式,打造诚信品牌,形成乡村民宿产业集群,实现农渔文旅多业融合,拓展共同富裕平台。
在基础设施与环境优化上,琅琊镇统筹各类资金,为民宿集中区域完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开展环境整治。针对斋堂岛民宿开发、王家台后村民宿集群等项目,专门协调房屋流转、办理手续,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支持王家台后村借助抖音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旅游宣传,将琅琊海鲜、竹编等特色产品和斋堂岛精品民宿、沿海渔家宴等文旅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业态规划上,琅琊镇形成“一核多节点”的旅游格局:镇驻地发挥商贸文旅集散和公共服务功能,王家台后村、斋堂岛村等发挥各自特色优势,形成重要旅游接待节点。串联起琅琊台国家风景名胜区、龙湾海水浴场、夏河城遗址公园等景区,整合龙湾深海温泉度假酒店、斋堂岛高端民宿、王家台后村渔家宴民宿、琅琊台房车营地和星空露营地等多样化住宿餐饮设施,推出“山海康养”“非遗研学”“渔家体验”等主题旅游线路。每年“琅琊祭海节”“嗨海季”“百家千人渔家长桌宴”“登山节”等活动吸引数万游客参与。
更长远的规划正在落地。琅琊镇将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吸引物和主题线路内容,整合优化乡村休闲旅游空间,完善旅游休闲设施与服务;加快乡村旅游民宿提质升级改造,支持村民自筹资金、聘请专业机构设计装修,推出高端精品民宿;加强农(渔)文体多业态融合发展,依托琅琊台景区打造福寿文化康养品牌,迎合银发市场需求;挖掘秦汉文化、海洋文化,建设琅琊台大遗址保护公园,开发“琅琊祭海”沉浸式演出;建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培养年轻传承人,推动民宿与农业、渔业深度融合,开发海上垂钓、有机农业体验等新业态。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守护好山海资源和生态环境,才能让民宿产业走得更远。”琅琊镇宣教文卫中心主任尹晗昀表示,“琅琊民宿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它不仅让村民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了‘琅琊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