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园林环卫网格员李巧25年匠心坚守,用“三心”编织城市温暖

“扫帚也能画出星光”


  李巧正在进行绿化养护作业。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谭宁

  一把扫帚勾勒城市晨曦,25年坚守书写匠心,她是穿梭街巷的“城市美容师”,也是用爱编织温暖的公益践行者——青岛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市政管理有限公司园林环卫网格员李巧,用“责任心、同理心、公德心”,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故事。
  匠心筑梦
  把扫帚变“画笔”,让城市客厅更精致
  李巧负责的机关东部办公中心、创业广场、丁家河公园等百万平方米区域,被她视作“城市客厅”。“我是这客厅的‘厅长’,得让每个角落都体面。”李巧说。她带着平均年龄62岁的团队,手绘上百张设施分布图,一地一策制定养护提升方案。
  2018年秋天,丁家河河道清淤现场,草比人高,淤泥散发着恶臭。李巧穿上雨裤第一个跳下去,徒手扯杂草、清垃圾,汗水混着泥水流进眼睛。“你真是个女汉子!”队友们打趣道。她抹把脸笑着说:“去掉女字,俺就是汉子。”那天,全队跟着她忙到天黑,清出的淤泥装了30多车。
  这份拼劲和干劲,也用在了业务钻研上。2019年,李巧参加完公司工会举办的“五小创新”培训后,盯着市民文化广场上的金卤灯琢磨起来:“这灯不光费电,换零件的费用也很高。”她带领团队把金卤灯换成了LED节能灯,一年竟省下了6.3万元电费,维修成本直降90%。
  给樱花树剪枝,李巧也琢磨出了“美学”方法。“就像给姑娘梳头发,得讲究‘发型’。”她创新采用“伞状修剪法”,主枝留1.5米,侧枝呈45度展开,既通风又美观。
  2020年的一天,听到有市民随口说“树干涂白涂得不齐整”,李巧记在了心里。她看着公司会议室里换下的旧条幅,突然有了主意:“剪成标尺试试?”说干就干,她和队友们用旧条幅缝制出1.2米长的标尺,利用标尺在树干上画出标线,然后再均匀涂上涂白剂,这样能保证高度一致、整齐美观。这个小创意获评公司工会“合理化建议奖”。拿到300元奖金时,队友们笑着说:“咱通过废物利用,竟然还能挣钱。”
  此外,李巧还对高压冲洗泵进行了改造。她通过研究柱塞泵的工作原理,为高压冲洗泵增加了阀门和回水管,不仅节省了30%的药液,还解决了泵体过热的老毛病,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她通过公司工会,把改造经验分享给其他环卫团队。“好法子就得大家用。”李巧说。
  爱心传递
  从暖心粥到爱心柴,让善意循环生长
  2000年刚参加工作时,李巧看到师傅李全楼在工作时穿了两只不一样的鞋,问及缘由,李全楼说:“这两只鞋是我从垃圾桶里捡的,看到还能穿,就凑成一对穿了。”师傅的话像针一样扎在李巧心上,她回家翻出父亲的衣物给师傅送去,也由此踏上了公益之路。
  “我老家在甘肃,好多年没正经喝碗腊八粥了。”2021年腊八节,负责创业广场保洁的杨升慧捧着热粥,眼圈红了。这是李巧联合公司工会“户外劳动者驿站”开展的活动,还请人写了春联送给这些环卫工人们。
  李巧的队友中,部分人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她就总琢磨着“能为队友多做些啥”。为此,她建立关爱环卫工人微信群,发起成立“一枝一叶公益服务社”,联合恒丰银行、长新酒店等爱心单位持续开展关爱环卫工人公益活动。截至目前,公益社已收到1.4万件衣物、百余万元捐款,数万人次环卫工人从中受益。
  有一年,在参加公司工会开展的“巾帼扶贫”走访活动时,李巧了解到宝山镇居民范女士的丈夫因车祸去世,她独自做豆腐抚养两个孩子。李巧当即对队友说:“咱多买她的豆腐,也算帮衬。”除了自己买,李巧和队友还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动身边的朋友购买范女士的豆腐。想到范女士做豆腐需要柴火,李巧对队友说:“咱修剪下来的枯枝不正好能用?”于是,他们专门找了个仓库堆枯枝,定期给范女士送去,至今已送了三万多斤。
  “李姐不光帮我们卖货,还请人教我们种植技术。”大村镇果农王先生提起李巧,总是赞不绝口。2022年,王先生的苹果滞销,李巧了解情况后,一边联系公司工会,邀请技术骨干指导王先生疏花疏果,另一边通过发起“职工爱心购”和开展爱心义卖,帮助王先生卖掉了3万斤苹果。
  初心如磐
  “三心”照前路,让劳模精神长出新枝
  “责任心、同理心、公德心”,这是李巧总结出的“三心”精神。
  “责任心就是爱岗敬业。”她指着团队的养护记录说,“我们年修剪绿篱5.6万平方米,每一刀都得精准,差一厘米都可能影响造型。”2024年的一天,新区遭遇冻雨天气,凌晨3时,李巧带着团队在马路上扫雪,手冻得攥不住扫帚。那天,他们用三轮车运了120车积雪,保障了道路安全。
  “同理心是换位思考,咱工人更懂工人的难。”李巧说。她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摆着用不锈钢管、铁丝做的垃圾清掏工具。“这些都是用废旧材料做的,比买的都趁手。”李巧说,2023年,她还带着团队用竹叶和白糖做酵素,做草坪叶子无臭发酵试验,“酵素既能当肥料又能减少垃圾,一举两得。”
  而公德心,体现在100多件捡拾的财物里。“最多一次捡了8万元现金。”李巧说,“团队累计捡拾财物价值约16万元,拾金不昧是我们环卫工人的本分。”
  作为青岛市劳动模范,李巧总说“工会是咱娘家”。2018年参加公司工会开展的劳模培训班时,她听到全国劳模许振超的故事,才明白“劳模就是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后来公司工会帮她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她配导师、拨经费。“有困难找娘家”,成了她的坚强后盾。
  如今,“00后”郑伟炎的加入,让李巧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有了新活力。“这孩子把修剪过程拍成短视频,没想到看的人还不少。”李巧说。公司工会得知后,邀请郑伟炎参加新媒体技能培训,还鼓励他成立“青年创新小组”。“传承劳模精神,既要有‘老黄牛’的实干精神,也要具备‘拓荒牛’的创新智慧。”李巧说,现在不少年轻人通过郑伟炎的视频了解了环卫工作。
  25年来,李巧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和担当。正如她常说的:“环卫工作没有终点,只要心里有光,扫帚也能画出星光。”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