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兴产业

大村镇创新人才引育模式,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鲜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年产鳜鱼560余万斤。 (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梁玉鹏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引领创新。近年来,西海岸新区大村镇立足产业特色,以项目落地为纽带,通过创新人才引育模式,实现“项目聚才、人才兴产”的良性循环。从工厂化生态养殖项目的技术突破,到“博士小院”的智力汇聚,这片土地正以人才为笔,书写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成果出海
  水产养殖项目亮相大阪世博会
  日前,以“蔚蓝纽带·和合共生——‘海洋十年’与中日友好新篇章”为主题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专场活动,在日本大阪世博园中国馆内举行。本次活动是大阪世博会山东活动周的重要环节,旨在向世界全景式展示中国,特别是山东省深度践行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积极推动海洋国际合作的丰硕成果与创新实践,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与“山东力量”。来自中日等国的80余位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企业领袖及公益人士齐聚一堂,围绕海洋产业发展、东亚海洋合作、海洋物产可持续利用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的有效路径与协同机制。
  活动现场,多项来自中国的创新方案与实践案例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在创新驱动蓝色经济方面,青岛鲜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春义博士通过多媒体,生动展示了企业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青岛鲜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位于大村镇西南庄村,依托胡春义及其团队研发的“微藻-膜生物反应器”国家发明专利,辅以科学养殖技术和先进设备,改变了传统水产养殖粗放、低产、高污染、低回报的模式,实现了工厂化循环水生态养殖,代表着现代设施渔业的发展方向。基地出产的鳜鱼味道鲜美、肉质Q弹、无土腥味,经检测富含多种营养元素且无抗、无药物残留,市场前景广阔。
  项目为基
  高科技项目成为引才“强磁场”
  在大村镇西南庄村,青岛鲜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里,一排排现代化养殖设施有序运转。这一项目正是大村镇“以项目引人才”的生动体现。
  胡春义博士团队研发的“微藻—膜生物反应器”专利技术,为传统水产养殖带来革命性变革。该技术构建起闭合生态循环系统,通过生物过滤、物联网智能监控等实现养殖污水零排放,鱼粪便和残余饵料转化为有机肥料,全程无需用药,产出的鳜鱼无抗、无药物残留,肉质细嫩。目前,基地已投放11万余尾鳜鱼苗,首批6000余斤鳜鱼于今年1月上市并获市场认可。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年产鳜鱼560余万斤,产值约2.9亿元。
  这个高科技养殖项目不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胡春义博士及其团队扎根大村,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动能,成为镇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头雁”。
  产才融合
  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
  大村镇在人才引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并非偶然,而是依托“龙马院景”模式探索的成果。该镇通过“先锋人才+特色院落+富民产业”的发展路径,成功吸引西海岸新区“博士小院”落户,汇聚了来自清华、北大、浙大等知名学府的30余名博士人才,为镇域发展注入了高端智力资源。
  “博士小院”的落地,打通了镇域经济与高端智力的连接通道。这些博士人才围绕大村镇特色产业需求,在生态养殖、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像胡春义博士这样的高端人才,正是通过这一模式深度融入镇域发展,将学术研究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项目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为大村镇注入强劲发展动能。鲜达生态养殖项目的技术突破,推动传统渔业养殖向绿色高效循环模式转型,实现土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形成完整产业闭环;“博士小院”的智力加持则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深化技术应用。如今的大村镇,正以“项目为锚、人才为翼”,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赛道上加速前行。这种“引进一个人才、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路径,不仅让镇域经济焕发新活力,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支撑与产业动能。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