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抓知了

□白马耕夫
  三伏天的中午,最是难熬。
  闷热,日头毒辣,树叶纹丝不动,知了狂叫不止,让人心烦意乱。躺在炕上的我浑身黏腻,实在难以入睡。于是,我悄悄爬起来,蹑手蹑脚地下了炕,赤脚提着凉鞋,带上家伙什,抓知了去。
  我抓知了小有心得,用过蜘蛛网、面筋、塑料袋三种工具。
  蜘蛛网。夏天,农村的胡同、夹道、草垛缝里,到处是蜘蛛网,大的蜘蛛网像个锅盖。我事先准备好一根红草(荻草)秆子,用一头转着圈地把蜘蛛网全部粘上,慢慢地越积越多,差不多有烟袋锅大小就可以用了。
  把蜘蛛网抹下来,使劲揉搓,越搓越细腻,粘性也越大,揉好后重新粘到红草秆子头上,把红草秆子另一头绑在一根长长的细木杆上,绑好后,扛着木杆出发,一路往场院方向行进。
  循着叫声,我发现了一只在梧桐树杈上狂呼的知了。我悄悄靠近,举起杆子,慢慢向这知了伸过去,差不多还有半拃距离时,我停住手,平息一下呼吸,然后,突然发力、探出杆子,瞄准知了的翅膀,用头上的蜘蛛网戳中。知了瞬间被黏住了!
  用蜘蛛网粘知了弊端很大。每次取知了,秆头的蜘蛛网总是或多或少被知了的翅膀粘走一点。这样,蜘蛛网很快就被消耗光了,而胡同、草垛里的蜘蛛尚未结成新网,这就相当于断货了!
  于是,我又研究出了抓知了的新工具——面筋。获取面筋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和好白面后放到清水里不断搓洗,洗掉淀粉后,剩下的就是面筋了,其黏性如蜘蛛网。二是自己“加工”麦粒儿获取面筋。制作面筋成本高昂、过程辛苦,所以这种方法只用了几次便作罢。
  简单容易、成本低廉、可持续使用,这便是用塑料袋做的知了套子。找一根铁丝,弯一个直径一拃左右的圈儿,一般跟塑料袋的口径大小基本一致即可,用针线把塑料袋口边沿缝在铁圈上,然后绑在细木杆上。发现知了后,把套子轻轻伸过去,到恰当距离后,突然发力,把套子扣在知了身上。因光线瞬间变暗,受惊的知了一起身就飞进了套子,一招请君入瓮。
  一次,我顺着村边的水库一路前行,很快就抓了二三十只知了。我撕掉它们的翅膀,随手装进别在裤头松紧带上的塑料袋里。知了缠绕成团,互相撕扯,吱哇乱叫。我站在路边,注意力转移到了路对面的果园里——那里满树皆是青绿、鲜红的果子,当然,树梢上也趴满了知了。于是,我站在果园四周的篱笆外面,举着套子慢慢伸向果树梢上的知了。不知怎的,套子往回收时,被一只硕大的苹果挡住了,我手上一用劲儿,果子竟“吧嗒”一声掉进了套子。登时,我的汗毛竖了起来,汗珠也顺着后背骨碌下来。我的内心既害怕又紧张,既慌乱又亢奋,赶紧把知了和苹果一并收了,跑到场院的草垛后大快朵颐……
  仿佛,我还是那个少年,手持长杆,站在故乡的果园外,望着满树叫嚷的知了。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