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辛安中队深耕“执接办”服务模式,以高效贴心服务擦亮执法为民本色
从“群众找上门”到“服务送上门”
□本报记者 李涛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如何让冷冰冰的规则传递出暖融融的关怀?如何让“执法者”真正成为群众可依靠的“贴心人”?今年以来,西海岸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辛安中队深耕“执接办”服务模式,变被动为主动,以“穿透式”服务打破距离限制,用“沉浸式”举措贴近群众需求,让执法服务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管与罚”,而是成为流淌在城市肌理中的“暖流”。
“以前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现在楼下就有公示牌,上面服务专线的号码很醒目,一个电话,事就办了。”薛家泊子小区居民王香云感慨。这颗“定心丸”的背后,是辛安中队精心编织的“零距离”服务网络。
让群众有诉求“摸得着门,找得着道”,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第一步”。辛安中队在辖区12个社区设置29个公示牌,分布在小区出入口、居民活动广场、菜市场、沿街商铺等关键区域。服务专线24小时畅通、受理范围清晰明确,这些公示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衙门告示”,而是触手可及的“邻里守望卡”。而今,有问题找“执接办”日益成为辛安街道居民的共识,城市管理的“门”,已然向群众敞开。
不仅要把“服务送上门”,还要让群众“等得到结果”。
“早上7点多反映早餐摊占路问题,刚到8点道路就通畅了。这速度,让人安心又暖心。”渭河西路社区珠山小镇小区居民薛智杰的点赞,源于辛安中队对执法速度的极致追求。他们深知,“零距离”服务的核心是心贴心的回应速度。为此,辛安中队创新推出“5-15-30”快速响应机制:群众诉求5分钟内登记分流,简单问题15分钟内到场处置,复杂问题30分钟内反馈初步方案。这组数字,是自我加压,更是一份温暖的承诺。
为确保机制落地,辛安中队实行“AB岗值守”制度,2名执法人员轮班负责处理诉求信息,配备1辆应急处置车随时待命。一次晚高峰期间,有居民反映某小区门口占用公共区域乱摆摊导致居民进出困难,值守人员立即安排就近执法小组前往处置,同时与来话人保持沟通,半小时内解决问题,避免了投诉升级,来话人表示非常满意。今年以来,通过“执接办”受理的334件诉求中,当场解决率达90%,平均处理时长较传统渠道缩短75%。
每一次迅捷抵达,每一次高效解决,都在为执法的公信力添柴加薪,让执法“速度”成为服务“温度”最有力的注脚。
“问题解决了不算完,群众满意才算数。”辛安中队的朴素理念,还体现在其建立的“双回访”机制上。诉求解决不是终点,3天内的温情回访,是倾听民声、校准服务的“二次脉动”。对评价“不满意”的事项,启动“二次处置”程序,由中队负责人牵头重新办理,不回避、不敷衍,直至“心结”真正解开。
这种以“群众满不满意”为终极标尺的闭环模式,成效斐然:今年二季度以来,辛安中队通过“执接办”受理的诉求满意度达97%,较去年同期提升7个百分点。数据显示,自“执接办”服务深化以来,辖区重复投诉量下降89%,越级投诉实现“零发生”。
数字无言,民心可鉴。这不仅是服务效率的提升,更是干群关系的深刻重构——当执法者俯下身段,将评判权真正交给群众,冰冷的“管理距离”便消融在温暖的“服务认同”之中。
“辛安中队将持续深化‘执接办’服务模式,用更精细的举措回应群众期盼,以更务实的作风破解治理难题,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感受到‘家门口’的便捷与温暖,让‘零距离’服务成为新区城市管理的鲜明底色。”辛安中队中队长孙宝琦告诉记者。
■新闻快评
从“零距离”到“心距离”
从“群众找上门”的被动应对,到“服务送上门”的主动问需;从管理者视角的“我执法”,到群众立场的“你需要”,辛安中队的“执接办”模式,不仅是一次执法流程再造,更是一场执法理念的深刻嬗变。
它破解了一个核心命题:在刚性规则与柔性服务之间,如何架起一座连心桥?答案就蕴藏在这份“零距离”的实践中——将执法的“力度”,包裹在服务的“温度”里;将管理的“精度”,融入共治的“热度”中。它启示我们,城市管理的最高境界,或许并非是整齐划一、纤尘不染,而是让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切、被及时回应。这份“心距离”的拉近,正是辛安中队以“执接办”书写的新时代“执法为民”最温暖、最有力的答卷。
未来,这份温度,将继续在辛安的土地上流淌、深化,成为西海岸新区城市管理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