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角地”变身“幸福园”
珠海街道已建成35处“五小园”,以“微改造”扮靓乡村“新颜值”

▲梁祝村通过“微改造”扮靓村庄“颜值”。(珠海街道供图)
□本报记者 董梅雪
“以前这荒地全是杂草,现在改成小菜园,种上青菜、小葱,既能自己吃,又改善了环境。”9月10日,珠海街道梁祝村一处绿意盎然的小菜园里,村民王金钊正蹲在地里查看蔬菜长势,脸上满是笑意。他指着自家认领的20平方米地块,语气里满是自豪:“这菜长得旺,收获了给邻居分一分,大家都夸这‘小菜园’建得好。”
在梁家庄村村口,记者看到了一座精致的“小花园”。各色花卉竞相绽放,花园中心还摆放着4张休闲石凳,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里以前就是个脏乱差的角落,垃圾堆得到处都是。”正在花园里散步的村民李有利说,“现在好了,村里把垃圾清走,在这里种上花、摆上石凳,变成了‘小花园’,我们每天都能来这里散步、聊天。”
如今,这样的“诗意角落”已遍布珠海街道各个村庄。闲置空地变身“小菜园”,荒废角落化作“小花园”,村口荒地改造成“小公园”,昔日无人问津的“边角料”地块,正通过“五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苗圃园、小花园、小公园)建设焕发生机,成为街道以“绣花功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注脚。
“我们推进‘五小园’建设,目的是通过‘微改造’激活‘大民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幸福感。”珠海街道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办公室主任张焕强介绍,今年年初,街道围绕“留住乡愁、服务村民”核心需求,逐村开展“五微地块”摸排工作,对各村的闲置空地、荒废角落、村口荒地等进行全面登记,建立详细台账。“我们在推进‘五小园’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和需求,让他们参与到规划和建设中来。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和认同感,还能让‘五小园’建设更贴合村民的实际生活。”张焕强说。珠海街道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拒绝同质”原则,根据地块特点和村民需求定制方案。在村民聚居区附近,优先将闲置空地改造成“小菜园”“小果园”;在村口、主干道旁等公共区域,重点打造“小花园”“小公园”,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步打造3处“小苗圃园”,为村庄绿化提供本土苗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截至目前,珠海街道已建成20处“小菜园”、5处“小果园”、3处“小苗圃园”、4处“小花园”和3处“小公园”。这些各具特色、贴近村民需求的微景观,让乡村“颜值”显著提升,切实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离不开全民参与的共建合力与长效机制的坚实保障。今年以来,珠海街道以“洁净家园进乡村”活动为抓手,发动2000余人次参与环境整治,清理房前屋后乱堆放1000余处,清运垃圾40余吨,为“五小园”建设腾退空间。
在环境整治现场,总能看到党员带头忙碌的身影。他们挥舞着扫帚清理道路两旁的垃圾,拿着铁锹铲除墙角的杂草,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整治队伍。“环境整治是大家的事,作为党员,我们更应该带头行动。看着村里一天天变美,村民笑容越来越多,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一位正在清理垃圾的党员对记者说。
珠海街道推行“党员带头+村民自治”模式,鼓励村民认领“五小园”地块,负责日常维护。梁家庄村村民王喜梅就认领了一块“小菜园”,她每天早上都会提着水桶来浇水、施肥。“看着自己种的蔬菜一天天长大,心里特别有成就感。”王喜梅笑着说。
此外,珠海街道明确标准、压实责任,通过“督查-通报-整改-回头看”闭环管理,以问题整改率推动各村居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助力街道实现从“短期整治”到“长效维护”的转变,确保农村环境整治成果得到长效巩固。“我们定期对各村的环境整治情况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要求整改。整改完成后,还会进行‘回头看’,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张焕强介绍。
下一步,珠海街道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五小园’建设,让“微改造”持续释放“大能量”,用一处处“小而美”的变化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大幸福”,让美丽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珠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