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3天的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CAMET论坛在新区开幕,500余海内外企业参展
◆我国首列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惊艳亮相,青岛空天动力研究所、蔚蓝空间等本土科创力量闪耀
“上天入地”,解锁未来出行新体验

▲展馆内,各种列车模型吸引参观者驻足欣赏。

▲青岛蔚蓝空间飞行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云帆-2”电动倾转旋翼垂直起降飞行器

▲青岛空天动力研究所携最新技术成果亮相展会。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宛遥
9月18日,为期3天的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CAMET论坛在西海岸新区青岛世博城开幕。展馆外,银色与蓝色交织的流线型城际快线静卧,它是我国首列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这列时速200公里、全球最快的智能市域列车,未来将飞驰于京雄快线,仅需30分钟便可从雄安新区直抵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展馆内,国内首架实现全倾转飞行的“云帆-2”飞行器旋翼轻转,不久前它刚完成海岛物资自主飞行测试,半小时跨越百余公里海域。
这场“国字号”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汇聚了中车、佳都科技、西门子、北京地铁等500余家中外行业翘楚,60000余平方米展区宛如未来交通的立体沙盘,勾勒出“上天入地”“向新向绿”的美好出行新图景。
展会与产业“接轨”
凝聚行业发展共识
“十四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54个城市开通运营城轨线路331条,运营里程约1.1万公里,稳居世界首位,每天超1亿人次依托城轨高效通勤。
在此背景下,2025年6月获商务部批复跻身“国字号”序列的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暨CAMET论坛(MetroTrans 2025),正成为展现中国城轨实力、链接全球产业资源的核心平台。
本届展会规格与专业性再创新高:展览面积超60000平方米,设置车辆系统及装备供应链、信号通信系统及IT技术与人工智能等九大展区,吸引中国中车、佳都科技、西门子、北京地铁等500余家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参展,京雄快线列车、逸群快轨、青岛地铁8号线支线实车亮相。
同期举办的“CAMET论坛”以多层次议题锚定行业前沿——主论坛深度解读“创新破局”核心命题,国际学术论坛聚焦“构建全球城轨新范式”,分论坛围绕“‘十五五’城轨交通人才培养”等热点展开研讨,为行业发展凝聚共识。
作为展会举办地,青岛城轨产业优势在此充分释放。展会专门设置青岛地铁展示区,成为展示青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窗口。通过展会平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与全球优势资源深度“接轨”,不断“向新、向优、向绿”提速发展。
城轨与低空“接轨”
重构出行空间想象
“这列车真快!坐着就能‘飞’到大兴机场?”展会现场,我国首列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前围满了参观者。这款银色与蓝色相间的列车,采用GoA4级全自动驾驶技术,是全国首列时速达200公里的全自动驾驶市域列车,也是全球最快的全自动运行轨道车辆。未来它将用于装备京雄快线(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运营后,可实现雄安新区30分钟直达大兴国际机场,让城际通勤效率大幅提升。
地面交通不断突破速度极限,低空领域的探索同样令人瞩目。在低空经济与城轨融合展区,青岛蔚蓝空间飞行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云帆-2”电动倾转旋翼垂直起降飞行器,以精巧醒目的外观造型、12个旋翼的独特设计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目光。“我们刚和青岛地铁完成海洋海岛运输测试,‘云帆-2’半小时能飞百余公里,足以完成陆地到偏远海岛的往返运输任务。”展台负责人王诗博介绍,这款飞行器未来将为空中交通提供环保、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为海岛居民日常物资补给与应急保障开辟新路径。
科研与应用“接轨”
激活创新发展动能
美好出行的蓝图,要以创新为笔绘制;城市轨道交通产业的跃升,离不开科研力量的支撑。展会现场,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轨道、飞向低空”的转化路径清晰可见。
中铁六院通号院带来的列车自主运行技术(TACS),作为全球轨道交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已应用于国内第一条车车通信地铁线路,多次实现我国城轨通信信号技术的“第一次”;中铁工业展出的世界首台绿色盾构机、跨座式单轨车辆及高速磁浮道岔,不仅展现了中国装备的硬实力,更以绿色创新方案推动城轨建设降本增效。氢能与电能的路径探索、智能控制系统的迭代升级,正让“未来出行”从想象逐步成为现实。
新区本土科创力量同样闪耀。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带来的AT200货运无人机,载重1.5吨、续航2000公里,可成为偏远地区物资运输的“空中邮递员”;QT-20A垂直起降固定翼巡检无人机续航能力超6小时;TWJ500涡桨发动机则为无人机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持,推动无人机技术进一步发展。
青岛空天动力研究所展示出低空飞行器动力和结构测试方面的优势:高功率密度涡轮电系统专为无人机平台设计,集成了高效电能输出、存储和能量管理功能,显著提升了无人机的飞行性能和续航能力。航空发动机智能三维测量孔探系统则通过深度学习、三维重建等技术,实现了发动机关键部件损伤的自动化、高精度检测,为发动机的可靠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适航审定效率。
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如同一扇“未来之窗”,让人们看到生态优先、创新驱动下的出行新可能。
我国首列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亮相
□记者 李宛遥 报道
本报9月18日讯 18日,2025中国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在西海岸新区举行。现场,我国首列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亮相,标志着我国在市域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取得重要新突破,系列化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实现示范应用。
此次亮相的列车为时速200公里的市域D型车,是中国标准智能市域列车平台下的系列产品之一。据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高级主任设计师朱建华介绍,通过自主攻关,列车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全面自主化。
据了解,该车全维度融合数智技术,打造市域列车最强“智能大脑”,进一步提高了日常行车、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针对全自动运行下速度高、站间距大、贯通运营、长短不同编组混跑等难题,列车采用自采信、自学习、自决策的智慧控制技术,使行车故障率降低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