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方寸地”,共享“邻里圈”
薛家岛街道韶山路社区探索公共资源治理新路径,让闲置空间“活”起来

韶山路社区盘活碧桂园翡翠湾小区闲置用地,增设电动车车棚。
□文/图 本报记者 丁霞
摸底数、建台账,公共资源“云”上安家;清顽疾、促共治,腾退空间还“地”于民;订公约、谋长效,邻里家园“智”理共享……近期,薛家岛街道韶山路社区开展“家园焕新”公共资源规范提升行动,以创新举措盘活闲置空间,成功将“边角料”地块变成居民的“幸福园地”。
>>摸底数、建台账<<
公共资源“云”上安家
社区公共资源长期被侵占、设施老旧等问题,一直是困扰社区居民的“心病”。私占楼道、乱停车辆、毁绿种菜等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影响社区环境,更埋下了安全隐患。面对这一难题,韶山路社区党委主动出击,组织开展“家园焕新”公共资源规范提升行动。“此次行动旨在彻底解决小区公共区域被侵占、设施老旧等长期困扰居民的‘老大难’问题。”韶山路社区党委书记陈斐告诉记者,社区党委还牵头组建了由业委会成员、物业工作人员及党员代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对小区公共用房、停车位、广告位、绿地等资源开展摸底排查。
工作组走遍小区每一个角落,全面清点各类公共资源,详细记录每项资源的位置、面积、现状及使用情况,为后续规范管理筑牢基础。同时,工作组还为每一项资源建立了清晰的电子台账,并将明细表同步张贴至社区公告栏、发布到居民微信群,全程接受全体居民监督。“过去居民不清楚小区有哪些公共资源、被谁使用,现在所有信息公开透明,真正实现公共资源透明运行。”陈斐说。
>>清顽疾、促共治<<
腾退空间还“地”于民
在碧桂园翡翠湾小区,工作组排查发现,部分公共区域被私自占用。面对该问题,工作组未采取“一刀切”清理,而是坚持“宣传劝导先行,依法清理保障”的柔性原则。社区工作人员与党员志愿者逐户上门,耐心解读相关法规,讲解公共空间对社区品质提升的重要性。他们用真诚与耐心,赢得了绝大多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目前已成功恢复被占用的公共空间,昔日杂物堆积的楼道大堂变得宽敞明亮,私垦的绿地也恢复了本来面貌。
与此同时,韶山路社区收回此前由物业代管的公共收益,将其存入监管账户,专项用于小区大门智能化升级改造,直接回应了居民对提升居住安全感的迫切需求。不仅如此,韶山路社区还创新建立“公共资源收益反哺”机制,明确将公共停车费、广告位租金等全部收入纳入专项基金,用于小区的再建设与再提升。其中,首批收益已转化为孩子们使用的崭新游乐设施,以及15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取之于公、用之于民”的实惠。
>>订公约、谋长效<<
邻里家园“智”理共享
“过去楼栋大堂总堆着杂物,现在既宽敞又整洁,还添置了休息座椅,小区品质明显提升了。”碧桂园翡翠湾小区3号楼居民的感慨,道出了不少邻居的心声。为防止问题反弹、实现长效管理,韶山路社区围绕管好、用好公共资源的目标,引导居民共同商议制定《韶山路社区公共资源管理公约》,同时计划成立由居民组成的“公共资源监督小组”,固化治理成果。目前,社区活动室等公共空间利用率显著提高,居民通过微信群、公告栏即可查看空间使用情况并预约,流程清晰简便,有效保障了资源分配的有序与公平,让公共资源利用更规范更透明。
“社区公共空间用起来了,活动也多了,原本闲置的角落变成了居民交流互动的场所,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明显增强。”陈斐介绍,从混乱到有序,从闲置到共享,韶山路社区的这次探索,不仅让社区空间“活”了起来,更调动了居民参与共建共治的热情,为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