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担当
韩林弟将部队优良作风带到城市管理一线,用温情执法守护城市温度

韩林弟创新“潮汐式管理”,引导摊贩规范经营。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涛
从“国防绿”到“执法蓝”,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从练兵场到街头巷尾,转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担当。
在西海岸新区红石崖街道,经常能看到一个身姿挺拔、行事干练的身影穿梭于街头巷尾。他说话干脆利落,做事雷厉风行,既有军人的硬朗作风,又有基层干部的温情细致。他就是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红石崖中队副中队长韩林弟,一位有着15年军龄、6年一线执法经验的军转干部。他将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城市管理一线,书写着基层执法者的为民情怀。
谈到身份转变,韩林弟坦言:“虽然部队教会我令行禁止,但是现在更需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份工作让我体会到:执法有温度,城市才有热度。”
>“潮汐管理”巧破难题<
烟火气与秩序美和谐共生
红石崖街道地处功能区叠加地带,工厂企业密集,外来务工人员众多。曾经,自发形成的摊点群成为城市管理的痛点和难点。“摊贩要生计,居民要整洁,投诉电话都快被‘打爆’了。”回忆起当初的情景,韩林弟记忆犹新。
面对这一难题,韩林弟没有简单采取“一禁了之”的管理方式,而是带着队员连续一周蹲点调研,详细记录每个摊点群的经营时间、经营种类和客流量。在掌握第一手资料后,他主动协调街道,创新性提出“潮汐式管理”方案。
“部队教会我,深入调研才能找准症结。那七天蹲点,我们记录了摊贩的经营规律,为‘潮汐式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韩林弟说。
韩林弟通过在摊贩密集区域划定临时摊点区,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定经营时间,实现了摊贩经营的规范化、有序化。经过一段时间的精细化运作,辖区居民的投诉量显著下降。
“以前摊贩天天和我们‘打游击’,现在大家有了合法经营的地方。管理变成了服务,秩序就成了自觉。”韩林弟用他的智慧和温度,既保住了摊贩的“饭碗”,又还给了居民整洁的生活环境,实现了烟火气与城市秩序的和谐共生。
>“刚柔并济”守护红线<
土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双赢
卫片执法涉及国土林业保护,政策性强、群众关注度高。韩林弟始终坚持“少处罚、多整改”的原则,把普法宣传和帮扶指导放在前面,而不是简单地一罚了之。
在处理山栾经合社一处复耕土地时,韩林弟遇到了一块“硬骨头”。该地块地势陡峭,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质地粗糙且干旱瘠薄,水土保持和复耕难度极大。面对这一难题,韩林弟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查阅大量专业资料,协同自然资源部门找专家深入研究各类复耕方法。
谈及这个案例,韩林弟记忆犹新:“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复耕工程,最后采用了草籽喷播结合植被毯的新技术。看到光秃秃的山坡重新披上绿装时,那种成就感不亚于打了一场胜仗。”在各方协同努力下,该地块不仅按时完成复耕任务,还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实现了土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双赢。
2024年以来,韩林弟带领团队共计整改国土卫片21处、林业卫片1处,总面积达253亩。工作中,韩林弟强化与街道各部门的联勤联动机制,构建了卫片防新增动态工作格局。
>“源头防控”治理违建<
严执法与暖民心相辅相成
违建不仅影响城市形象,还存在安全隐患,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难点和重点。韩林弟结合辖区实际,创新推出“预防在先、联动处置、分类施策”的违建治理模式,变“事后拆除”为“源头防控”。
韩林弟带领队员对辖区进行全面摸排,建立违建风险台账,要求队员日常巡查时重点关注风险区域,从源头遏制新生违建。这种前瞻性的工作方法,有效避免了后期拆除带来的更大损失和矛盾。“拆违不是目的,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才是根本。有一次拆除违建时,看到违建当事人心疼不已的样子,这让我更加坚定了‘防重于治’的理念。”韩林弟说。
为让群众真正认识到违建危害,韩林弟多次带着法规手册走进小区、企业,通过案例讲解、现场答疑等方式普及违建相关法律法规。他的努力让“不能违、不敢违、不想违”的理念深入人心,辖区新增违建数量持续下降,实现了“拆违不拆心、整治暖人心”的良好效果。
从军营到地方,韩林弟迅速完成从身份到思想的转变。他将部队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作风带到城管工作中,在法、理、情中寻找结合点,成为综合行政执法系统抓落实、促规范的尖兵,为红石崖街道的整洁有序、和谐宜居默默奉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