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创新罚款分期延期缴纳制度,破题行政处罚“执行难”
罚款可分期,执法有温度
□本报记者 李涛
在西海岸新区,一项充满人文关怀的制度创新正在悄然改变着行政执法的传统模式。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探索推行罚款分期延期缴纳制度,为遭遇特殊经济困难的个人和企业开辟了一条纾困通道,实现了执法“力度”与“温度”的有机统一。
这项政策不是对法律的“松绑”,而是对法治精神的深化实践,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的制度再设计。它不仅有效缓解了部分当事人“罚款难履行”的困境,更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板。
问题导向>>
行政处罚常面临“两难”
行政处罚的执行难题长期困扰着基层执法工作。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在一线行政执法实践中敏锐发现,传统“一罚了之”的刚性执法模式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个人当事人因突发失业、重大疾病、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力陷入经济困境,难以按时履行罚款义务,甚至因经济压力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执法效果与社会和谐;另一方面,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受经济下行、市场波动、资金链紧张等影响,面临经营压力,一笔罚款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裁员、停业等连锁社会反应。
这些现实困境不仅影响行政处罚决定的有效执行,更与“优化营商环境”“执法为民”的理念脱节。
“执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群众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四中队中队长柴寿宁告诉记者,执法人员在处理案件时常常陷入“既要维护法律权威,又要考虑当事人的实际困难”的两难境地。传统“一罚了之”的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现实的需求,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制度破题>>
全流程规范分期延期机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关于分期延期缴纳罚款的相关规定,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该机制通过三个关键环节确保制度落地见效:
精准界定适用范围是制度实施的前提。明确将因失业、重大疾病、意外事故导致经济困难的个人,以及因疫情影响、市场波动、资金链断裂等客观原因无法按时履行罚款义务的企业纳入申请范围。
优化审核流程是制度运行的核心。建立“当事人申请-中队初审-法制办复核-局领导审批”四级审核机制,配套清晰的材料清单和流程指引。申请人需提供收入证明、医疗诊断、企业财务报表等证明材料;执法中队实地核查情况真实性;法制部门进行合法性审查;最终由局领导综合研判。“这一机制确保政策能够精准惠及真正需要帮助的主体,避免政策被滥用。”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法制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杨周霖说,整个过程坚持材料清单化、流程透明化,确保政策执行公平公正。
动态跟踪监管是制度可持续的保障。建立“一案一档”管理制度,对获批延期分期缴纳罚款的当事人进行定期回访。既监督当事人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也关注其经济状况变化,实现帮扶与监管的有机统一。“这种全过程管理既防止少数人利用政策恶意逃避处罚,也对确需继续帮扶的主体依法提供支持。”杨周霖介绍。
成效初显>>
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
制度创新带来的政策红利正在逐步释放。截至目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已办理延期分期缴纳罚款案件6件,涉及罚款金额10.2万元,平均延期期限5个月,分期最长至12个月。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得以纾困的家庭和企业,更是一份份对法治信心的重塑。
“现在经济压力大,利润率低,还要支付员工薪酬和水电费,一次性缴纳罚款确实会影响正常运转。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同意我们分期付款,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某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众多市场主体的心声。某网约车司机因证件不齐被处罚,分期缴纳政策让他倍感温暖,“特别感谢能够为我们老百姓考虑,让我们每个月分次缴纳罚款。我一定及时补办相关证件,守法经营。”这样的案例彰显了执法温度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罚款分期延期制度不是孤立存在的创新。它与“涉企行政检查全流程规范”“企业合规试点”等措施相互配合,形成“事前辅导-事中柔性-事后跟踪”的全周期执法服务体系。这种创新实践背后是对法治初心的坚守——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切身利益的制度保障。
“分期延期缴纳罚款不是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当我们看到一些当事人确实因为不可抗力面临困难时,就需要在法律框架内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展现了执法温度。”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党委副书记李斌介绍,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将坚持刚柔并济的执法理念,提升执法服务水平,以更有温度的执法方式助力营商环境优化,让法治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