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藜球
□刘润清
拉藜球是农村常见的长蔓野草,它生命力旺盛,通过攀援或缠绕,把自己凌驾于其他植物之上,菜园的棘子墙上、沟边湾旁的杂草丛中常见它的踪影。可以说,越是不受待见,拉藜球越是在你眼前晃荡,甚至趁你不注意,偶尔还会给你一个亲吻,留下一道血杠杠,以此警告:我不太好惹,离我远点。
拉藜球的显著特点是茎上、叶柄上密布着倒钩刺,不仅人们望而生畏,就连毒蛇也得退避三舍,唯恐被那刺钩住不能脱身。因此,拉藜球也有“蛇倒退”的别名。这些倒钩刺不仅是它的自卫武器,还是攀援的设备——它没有卷须、没有吸盘,就靠着这些倒钩攀援,竟一点儿也不落下风!
拉藜球的叶子呈倒三角形,像犁头,因此又得别名“犁头刺”。小时候,我经常采一片叶子咀嚼,酸酸的、略带青甜,至今想起还能口舌生津。除了这犁头状的叶子外,拉藜球还有一种圆形小叶子,茎直接从叶子圆心穿过,查阅资料得知这是托叶鞘结构,由茎节处的两片托叶边缘愈合成鞘状,呈圆形或近圆形,完全包裹茎节基部。好像茎从托叶鞘中心贯穿而出,形成“茎穿叶过”的独特形态,这也是蓼科植物共有的识别标志。
到了秋季,拉藜球开始结果了。在枝条顶端的托叶上,直立地托着一穗形状如葡萄、大小如豆粒的果实,犹如一串鲜艳的珍珠,每个颗粒成熟程度不同,颜色也不尽相同,赤橙黄绿青蓝紫,几乎一色不缺,这颜值足以勾起我和伙伴们的食欲。成熟的果实为蓝紫色,我们只挑那些成熟的享用,它略带酸甜但不太可口。不过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也算是一众孩童的爱物了。
拉藜球其貌不扬,却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杠板归”这个名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位老农在山上干活,被毒蛇咬伤昏迷了,同行的人就用一块板子把他抬回去医治。在路上,遇到了一个郎中,用一种带钩刺的植物帮他医治好了蛇毒。伤者苏醒后,向郎中千恩万谢,并和大家一起扛着板子回家了。由于只顾高兴,他忘了询问这种植物的名字。于是,人们干脆给它取名“扛板归”,久而久之便成了“杠板归”。《中药大辞典》中记载:“杠板归有利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肾炎水肿、百日咳、泻痢、湿疹、疖肿、毒蛇咬伤等症状。”此外,用拉藜球枝蔓煮水洗澡,可以缓解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等症状。
拉藜球在近年来变得较为罕见,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速,拉藜球原有的生存环境逐渐被改造或破坏,导致其分布范围缩小。二是其药用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导致野生资源被过度采挖。三是因其生长旺盛,常常覆盖于农作物之上造成农作物减产,其浑身的倒钩刺还不时伤人,这就引起人们的反感,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化学除草剂的广泛使用,使其在幼苗时期就被清除。好在现在已经有人在尝试人工种植了,但愿它能重新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