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燕赵多祸殃,大鼓小曲唱凄凉,长夜一声洪钟响,星火燎原大风扬。志士慷慨洒热血,只为百姓谋稻粱。天苍苍,地茫茫,人悲壮,救国殇,留下一代红旗谱,长歌豪迈恸万方。”上个世纪50年代,一部名为《红旗谱》的小说一问世,便轰动文坛。1960年,北京电影厂著名导演凌子风截取小说的部分章节,拍摄成电影《红旗谱》。从此,“朱老忠”这一铁骨铮铮的农民英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几代人的心里。
20世纪初,冀中锁井镇恶霸地主冯兰池想要霸占四十八村的公产,农民朱老巩父子和严老祥挺身反抗,后因中计而失败。朱老巩含恨去世,儿子朱老忠被迫远走他乡。
二十五年后,朱老忠为报仇雪恨,返回故乡。冯兰池为拔掉眼中钉,又设毒计将他的儿子大贵抓去当兵,这更增添了朱老忠复仇的决心。他在以木匠身份为掩护的中共地下党员伍老拔的启发下,懂得了许多道理,并结识了中共地下党领导人贾湘农。
1927年后,革命转入低潮,冯兰池气焰嚣张。在年关时节,他利用权势,强迫农民交纳“割头税”(即杀猪要缴税)。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朱老忠,组织发动四乡农民展开反“割头税”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该片人物众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以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为主线,并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了其他各阶层人物及其矛盾,在诸多矛盾斗争中使人物形象得以确立。崔嵬饰演的朱老巩及朱老忠父子,具有铁骨铮铮的农民英雄气派和悲歌豪壮的人物力度。他以强烈的感情体验和精深的艺术造诣,将朱老巩的侠肝义胆与朱老忠的耿耿正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浑然天成。
《红旗谱》很现实地表现了一批农民为翻身解放,影片不论是音乐,美术或其他方面,都始终体现着冀中平原浓烈浑厚的乡土气息,使之有着令人感奋的“燕赵之风”的气质。
当年,电影《红旗谱》一经播出就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崔嵬塑造的朱老忠这一人物,爱憎分明,感情饱满,其艺术形象给几代人留下深深的烙印。但凡称为经典的东西,一定是有它的时代背景,《红旗谱》产生于那个质朴和单纯的时代,主角朱老忠同样带着历史的印记,令人们为之感动、鼓舞。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