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张家楼镇不断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在全镇7个农村社区设立了服务中心,为社区和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服务保障。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乡镇机关干部全都下沉到社区,与农村干部共同推进精细化管理服务,实现了职权、人员、服务“三下沉”,变群众找干部为干部访群众,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员干部的贴心服务,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在张家楼镇东潘家庄社区,记者见到了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滕炜。最近镇上规划的万亩林场樱桃园正在进行土地流转,他每天都要下村了解进展情况。“村里的事儿琐碎繁多,来到社区后,我每天都会骑着电动车下村。”滕炜告诉记者,“下村次数多了,老百姓都熟识了,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有时候村民之间有点小矛盾小纠纷,我们出面一协调,村民都很信服。”
在张家楼镇像滕炜这样下沉到社区服务的乡镇干部共有50人,平均每个社区服务中心有7名。为了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确保镇区工作正常运转,该镇按照“小政府、大社区”的理念,探索完善社区工作机制,实现一人数职、一职多能,即在社区工作的党政领导成员既是全镇分管工作的负责人,又是社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下沉到社区的工作人员既承担各自全新业务分工,又承担社区分工工作,打破了“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传统工作模式。这些下沉的乡镇干部和上提到社区服务中心的村干部搭建起高效率的便民服务团队,共同负责社区内的组织建设、政策宣传、社会治安、民事调解、法律服务、医疗保障等民生工作。
对于干部“下沉上提”,张家楼镇党委组织干事肖长昊深有感触,“干部‘下沉上提’后,人力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组合,社区成为一线服务平台。以前有些事情,村民要跑几十里地才能到政府办理,现在在社区服务中心都可以办理。我们为每户村民发放了便民联系卡,上面标注每名社区工作人员的详细信息和联系方式,群众可以根据提示电话预约办理业务,大大方便了群众。”肖长昊还介绍,干部下社区下村,一方面拉近了与村干部、村民的关系,一方面,又了解了村情民情,有利于开展基层工作,提高办事效率。另外,各社区党委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社区、产业发展规划和符合社区实际的土地流转政策,有利于拉动社区产业集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毕海虹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