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墨西哥部分企业曾提交申请,要求对山东出口该国的轮胎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6月,哥伦比亚正式对原产自中国的卡客车用轮胎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7月,泰国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摩托车内胎产品征收为期4个月的反倾销税……
频繁的轮胎出口贸易摩擦和国内不断凸显的成本压力给国内轮胎产销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压力。如何在各类贸易壁垒冲击下,突出重围,走向远海,成为摆在外向型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近期,赛轮越南公司一期厂房封顶,即将投产,有望成为我国第一家在海外投产的轮胎企业,开创了国内轮胎企业绕过贸易“壁垒”,直达海外的新纪元。
曲线救“市”,早布局,早受益
赛轮的轮胎产品以出口为主,出口收入占轮胎总收入的半数以上。由于近年来轮胎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与之对应的,东南亚各国的贸易环境相对较好,海外生产,海外销售,可以有效规避风险。正是基于这一背景,赛轮作出了在越南建厂的决定。
据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统计,2012年前三季度,包括赛轮股份、杭州中策、山东三角集团、玲珑轮胎在内,我国已有5家轮胎企业在东南亚等地建设轮胎厂。而赛轮因为出手早,也有望成为第一个在海外形成产能的中国企业。根据规划,赛轮越南公司的产能为1000万条乘用车胎,120万条卡车胎,1.5万吨的工程胎,该产能相当于目前赛轮青岛工厂的现有产能。
源头控制,原料人力成本双降
除了规避贸易风险,可以更好地与天然橡胶产地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也是赛轮落子东南亚的题中之意。
虽然现在天然胶的价格已经回落到2万多元一吨,但去年天然胶价格的疯涨还是让人记忆犹新。东南亚拥有全球70%的天然橡胶,橡胶供应充足而且运输成本低,价格相对稳定。 (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赛轮在泰国、越南、缅甸已经与当地的大型天然橡胶生产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且在泰国建立了年产6万吨的天然胶加工厂。从供货源头上建立起自己的渠道,使得赛轮成功规避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人力成本是企业的另一重要开支。相比于国内的招工难和人力成本上升,东南亚人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日益凸显。相关数据显示,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平均用工成本比柬埔寨高224.8%,比越南高195.3%,比印度尼西亚高206.6%。同样水平的员工,在中国支付的月薪几乎是越南的3倍。据赛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有两批越南员工来中国进行培训,根据计划,赛轮越南公司将在当地聘用3500人。
据悉,不仅仅是赛轮等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建厂,全球的轮胎生产商向东南亚集中的趋势也日趋明显。然而赛轮走国际化的目标明确,步履坚定,在规划建设初期就已抢得先机。
抢占终端,留住最大“蛋糕”
一条轮胎的利润如果按100%来算,终端零售商最多能拿到45%。在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的同时,赛轮发力终端,通过打造自己的海外营销团队,将自己的利润留到终端环节。
据悉,早在2005年,赛轮就与北美最大的汽车轮胎销售商美国TBC公司合作,“特保案”后更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但正如家电企业受制于大型家电连锁卖场,轮胎企业也是如此。如果没有自己的销售团队,就无法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在国际市场上就要受制于人。
要想不受制于人,只有自己建立销售渠道。2012年11月2日,百年历史的美国拉斯维加斯汽车零部件展览会开幕,全部洋面孔的展台中,赛轮股份展台成为最特殊的一个,这个唯一隶属于中国企业的本地化销售团队格外引人注目。
当国内其它轮胎生产厂商还在考虑如何加强与国外销售商的关系时,赛轮在北美的销售网络已经扩展到市一级的仓储环节,他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建立自己的终端销售中心,直接面对客户,把最大的利润“蛋糕”留在自己手里。除此之外,有了终端门店,掌握了国际先进轮胎翻新技术的赛轮,也会有更多的翻新胎资源。
先试先行,布局全球,这是赛轮面对挑战给出的答案。掌控了全产业链的赛轮,已找到了自己在行业里的最佳位置,正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向远海。 韩丽 张新勇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