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归心似箭》迟到整整16年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塑造的潘冬子形象是几代少年儿童的英雄偶像;三部《大决战》曾获得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和最佳烟火奖等多个奖项。刘晓庆1975年电影处女作《南海长城》和斯琴高娃1979年电影处女作《归心似箭》都出自他之手。这个“他”正是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李俊。《归心似箭》是李俊的第三部代表作,编剧是已故东北作家李克异,以东北抗联为题材,启用的新演员赵尔康和斯琴高娃,也因此片一举成名。也许好事总是多磨,这部电影的拍摄曾一度被搁浅:1961年底,李克异把电影剧本《一片归心》送到李俊手上,李俊也深深地被《一片归心》的剧情吸引了,“剧本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语言都很有个性。尤其对青年人进行革命教育很有现实意义,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本子。”就这样,《一片归心》摄制组在1962年初正式成立,李俊也很快写好了导演台本。正当一切都在按部就班进行的时候,国内文艺界一场整风运动开始了。《一片归心》因为写了人情,也被定性为大毒草,拍摄便死于腹胎。李俊不死心,冒着挨批斗的风险,偷偷地把剧本放在箱子底。

“文革”结束后,李俊把已经发黄的剧本《一片归心》从箱底拿出来已是14年以后的事情。这次他开始逐字逐句地推敲剧本,他觉得《一片归心》作为题目不够响亮醒目:魏得胜过生死、金钱、爱情“三关”,最终也是为了回到部队,“归心”确实是题眼。但是“一片归心”四个字还是没有把魏得胜的整个心情给表达出来,李俊突然想到了“归心似箭”这个成语,既把魏得胜的归队心情给刻画出来,又响亮易记。于是,李俊把剧本题目改为《归心似箭》,并稍加修改上报八一厂申请拍摄。

1977年春天,申请拍摄报告批复下来。八一厂领导要求《归心似箭》摄制组马上成立,尽快开机。就这样,剧本《一片归心》历经16年后,才以《归心似箭》的名字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1979年10月1日,国庆30周年之际,《归心似箭》在全国上映。影片火了,插曲也红遍大江南北,《雁南飞》成为人们传唱一时的歌曲。人们没有忘记《归心似箭》,也没有忘记《雁南飞》。每当听到插曲《雁南飞》响起的时候,思绪总会随着优美的旋律回到那段流金岁月的日子里。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