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和写字楼里一位打扫卫生的大姐一起乘坐电梯。大姐看了我按的楼层,问我:“你们以前有很多人,现在都搬走了?”我说:“是。”她说:“打扫这层卫生的人恣了,你看看我,都得用小车运。”我笑着说:“去年七月份我们刚搬来的时候,三十多个人,住宿的都六七个,那时候她也很累。”大姐惋叹又艳羡:“真是看不到今天,现在干那层楼是最享福的。”
如果没有这番交流,我不会意识到,有一种比攀的对象,低微至用过的厕纸量。如果人生是一杆秤,一头挑着奔竞钻营换来的柴米油盐;另一头,往往悬系着一块华而不实的“切糕”。这种叫“切糕”的东西,远观可以,询价会有风险,倘若觉得光看不过瘾,一刀下去,付出的代价会让人苦不堪言。可惜的是,这样的结果不到称重结账,鲜少人预见。
有句笑话:古有“饮鸩止渴”,今有“切糕解饿”,都是形容活得不耐烦的。不好笑的是,总有些“切糕”妄图在我们生命中,劫持一段时光,更有甚者,缠绵囚禁你的心灵。
这就是一种无法摆脱的“执”,小乘佛法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是轮回的原因。有些“执”,是自恋至自大的苦果;另一些“执”,是因爱障目的暴力。我将这种执念,戏分为三个阶段。先是“我干杯,你随意”。这种敬酒的姿态,貌似不给人压力,其实被敬的人受不受迫,心里门清。还有一种听上去的美好,“我坚持,你随意”。这句话要是配给文秀姑娘那句“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白马啸西风》),无疑也是悲剧。再有一个,“我离了,你随意”。宁财神在自己微博中说:半夜看刘瑜的新书,喜不自胜,刘老师,我先离,您随意。在他,无疑是句恭维的玩笑话。可是偏偏有人把它变成了现实,譬如,最近热得烫手的王大治先生。据片场的人八卦说王先生遇上董洁小姐时,对她“好得离谱”,过了不久还主动把婚离了。我先离,您随意,这份诚意可嘉到相当欠抽。
可是,生命既短,生活漫长,有谁能真正摆脱那些美貌的“切糕”之惑呢?有一些“切糕”,我把它当作难以言喻的“瘾”。有故事说,一对夫妻每天必定要喝拿铁咖啡。有一天,一位理财顾问告诉他们,每天少喝两杯,30年能省下70万元,他们惊呆了。美国作家兼金融顾问大卫·巴赫就此提出“拿铁因子”一词,形容那些小习惯造成的大支出。心理学上有一项研究,认为一个习惯的形成,至少必须重复二十一次。我就有很多“陋习”,譬如说网上书城逢年过节的特惠计划,我一定会捧场,往往买回的特价书都不是我的菜,翻一翻就束之高阁。再比如,几乎每周看一场电影,单算钱也是笔不小的开支,想来也觉得吃惊。可是,当坐在漆黑影院的最后一排,等待开场,等待落幕;在情节故事里,身临挣扎,期待奇迹,无疑递给了坏情绪一个极温暖的出口。
希望在多年后,已经记不清自己因多虑而“不尽”,因粗疏而“不足”的糟糕细节。而只记住那些一抬头的笑,一耸肩的笑,一摊手的笑,一拧身一跺脚的笑。
所以今日,我还愿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作者供职于区委宣传部)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