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怎样将能源优先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中德生态园全国首个泛能网示范园区建设解析

7月初,中德生态园泛能网项目论证会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领衔18位国内能源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对泛能网项目的可行性、稳定性以及经济性进行了论证,中德生态园泛能网建设正式提上日程。“泛能网”模式如何实现能源的集约化利用,对于建设生态西海岸的目标又有何裨益?

构建能源“物联网”

作为中德两国经济合作园区,中德生态园始终将园区建设标准瞄准生态化,在其40项的指标体系内,生态指标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在这其中,“泛能网”更是其“生态化”的最好例证。

7月初召开的中德生态园泛能网项目论证会上,有专家指出,“泛能网”是以清洁的天然气为主,以风、光、地源热、水源热等可再生能源为辅,融合智能化控制和云计算技术形成的多种能源互补利用、供需互动的区域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简而言之,“泛能网”就是能源的“物联网”。

中德生态园泛能网的总控中心就在一个二十平米左右的大厅内,通过大厅内几块不同的显示屏,可以控制园区内的能源交易、使用、调配等各种活动,其基础的技术支撑就是目前风靡的云计算技术。“依托云技术,泛能网可以实现园区自然资源、可再生能源及周边余热资源的综合利用,系统运行效率更高。通过气、电、热等能源的梯级利用和智能协同,呈现出能源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的园区能源利用新模式。”中德生态园规划建设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种新模式建成后,不仅能使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8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超过15%,而且还能实现90%的能源网络智能化监测,综合节能率达到50.7%以上,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5万吨,碳减排率达到64.6%,园

区万元GDP能耗更可降低至0.23tce(标准当量煤)/万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1拖N”实现供需互动

泛能网的意义不只在于节能降耗,集约化调配能源才是其“杀手锏”。园区管委会主任助理朱亚军告诉记者:“在泛能网建设中,中德生态园将建设1个大型的区域泛能站和分别布局于住宅区、商业区、产业区的6个子泛能站,每个子泛能站都首先就近供应所在板块的用能需求,不足和富余部分在网络内进行调度。”“白天居民区的泛能站可将富余的能源输送给商业区泛能站,夜间商业区将富余能源输送给居民区泛能站,实现能源的合理调配。”园区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了泛能站的用途,“即使能量需求小的情况下,用不了的能源也不会浪费,因为泛能站也可将用不了的能源通过储能装置储备起来,在用能需求量大时,将储备的能源输送给用户。如果出现不能正常供电的问题,泛能网还能智能化取舍,优先将能源注入到最重要的地方。”

甚至用户个人也可以对能源进行网内的交易,在总控中心记者看到一个显示屏内专门显示每个用户的用能情况。工作人员介绍,比如住宅用户白天用能较少,用户可以自行设定供能时间,将多出来的能源在泛能网内进行交易,既减少了支出,又实现了节能。

通过这种‘1拖N’的集成模式,将园区的燃气多联供系统、光伏、光热、风能、生物沼气、地源热、淡水源热能、工业余能等新型能源进行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解决园区80%以上的能源需求。

开创生态城市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系统化、完整化、理论化地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任务,作为实现美丽中国最基本、最关键的单元,“城市”成为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体。

炭能、核能、风能、太阳能被称为四大能源,在能源创新理念的指引下,人们还在不遗余力地去探索“第五能源“。然而,“泛能网”却另辟蹊径,它的探索方向是实现现有系统能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也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其实中德生态园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城市’,生态性将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基于泛能网,中德生态园将开创城市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供应相结合、传统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能源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相互促进的新模式,打造全国第一个综合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可自我进化和复制的泛能网示范园区。”朱亚军如是说。(张忠德 高晓琼 于涛)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