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争做垃圾分类“明白人”

西海岸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居民践行绿色低碳新生活

□本报记者 张静

鸡骨头和猪骨头为何分属湿垃圾和干垃圾?粽叶是干垃圾,树叶为啥是湿垃圾?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垃圾分类”便成为了全民热议的话题。

今年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按照“宣传全方位、检查全覆盖、市民全参与”的思路,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引导居民践行绿色低碳新生活,人人争当垃圾分类“明白人”。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纸张、塑料、玻璃、金属是可回收垃圾;蔬菜、瓜果、花木是易腐垃圾;烟蒂、纸巾、废弃家具是其他垃圾;废电池、灯管、过期药品和化妆品都是有害垃圾。”前几日,记者随西海岸市政管理公司垃圾分类宣讲团走进了井冈山路小学,发现这里的小学生将垃圾分的“门清”,远超许多成年人。

原来,垃圾分类已经成了学校教学新时尚,学校与企业联合,通过知识进课堂、知识竞赛、户外活动、游戏体验等方式,培养小学生们形成了“知分类、懂分类、愿分类”的良好生活习惯。同时,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将环保理念延伸到每个家庭,从而带动社会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掌握如何分类的知识是基础,正如大家用‘佩奇法’来进行的‘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湿垃圾’话题,看似轻松诙谐,实则严肃复杂。”青岛西海岸新区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管理科负责人杨益杰告诉记者,垃圾分类知识涉及的面广,不仅需要下功夫去记忆,还需要使用有效的方法尽快掌握,需要有关部门搞好普及工作,寓教育于日常,充分厘清概念,避免出现站在垃圾桶面前不知所措的情况。

人人都争当分类达人

“我们小区的智能垃圾箱做到了纸张、塑料、灯泡各有投口,我们刷一下卡,正确分类投放,显示屏上就会显示投放垃圾的重量及所得积分。有了积分,就可在自助礼品兑换机上兑换垃圾袋、洗手液、洗衣粉等生活用品。”在瑞源名嘉汇小区,前来倒垃圾的小区居民辛永福向记者炫耀,他已经大半年没买过洗衣液了。“垃圾分类并不难,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很好,我现在经常无事可做。”站在锦绣城小区的分类垃圾桶旁进行垃圾分类督导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来扔垃圾的居民大部分会主动分类投放,都很自觉。“别看我们是农村,但村民已经习惯了按要求、按种类、按时间进行垃圾投放,而且投放率达到了100%。”藏马镇孙家屯村党支部书记毕鑫说。“垃圾分类是‘最难推广的一桩小事’,从‘随地扔’到‘扔进桶’是一大进步,从‘扔进桶’到‘分类扔’还需更进一步。”杨益杰还告诉记者,今年,他们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不断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中来,一起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城市绿色发展作贡献。

截至目前,全区45.76万户城区居民及全区公共机构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803个农村村庄已推行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0%;2710家餐饮企业已签订收运协议,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环节等“四分体系”基本建立。

让分类垃圾华丽转身

居民辛苦分类投放后,垃圾将再进行怎样的分类处理,也是让市民疑惑的问题。为此,记者也做了一番探访。

在静脉产业园探访生活垃圾末端处理时,记者感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难以想象数以万计的垃圾会在这里充分发挥它的“剩余价值”,让这里成为一个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园区。“在这里,每天从市区运来的生活垃圾先倒入垃圾储存库,经过发酵,达到一定的热值后进行焚烧,一天的处理量可以达到2250余吨。”园区工作人员王雪介绍说,最主要的是,这些垃圾不仅能发电,还可以全循环利用,炉渣处理后还可以做成砖,垃圾中的水(渗滤液)经过污水处理后可以变成合格的二级水,然后再回收利用。

此外,有害垃圾如过期药品电池等,会运往专门的处理中心做特殊处理;可回收垃圾经过分拣中心进行分拣再利用;厨余垃圾运到绿茵科技公司制成肥料,用于绿化,1吨厨余垃圾大约能生成20余公斤肥料,或者在改造后的垃圾中转站经压榨脱水,与其他垃圾送至填埋场填埋或焚烧厂焚烧发电,1吨垃圾焚烧后约能转化成300度电……“垃圾分类做好了,城市会更加干净整洁,会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未来,我们将按照逐步递进及协同作战的工作思路,继续提高全区垃圾分类公众参与度。”采访结束时,杨益杰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