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村里那两口井

□徐孝叶

老家村里有两口井,一口在村东街,另一口在西街的胡同里。我嫁到村里时两口井就有了。家就在东街上,距东街上的那口井不远。记忆中,那口井的井口是正方体的,井挺深,井水清清的,每当下大雨,井里的水就会不断往外溢。当时东街那口井的旁边还有两棵树,一棵是芙蓉,另一棵是梧桐。井水冬暖夏凉,人们打水时把绳子栓在水桶上,从井里提上水来,在井边洗衣服、洗菜、洗各种东西。农忙时,干活回来的大人们会自然地走到井边,打上井水来洗脸洗手,然后坐在井沿儿旁,抽上一袋旱烟,拉呱拉呱家长里短。放学后,井边也是孩子们玩耍的去处,用瓶子打水喝,尽情享受井水带来的清凉。

夏天麦收的时候,从井里打水喝,真的很解渴。夏天傍晚也是井边最热闹的时候。离井边近的人家,吃罢晚饭早早地用小水桶打上几桶透凉的井水,把井台边的泥沙冲洗得干干净净,村里的大爷大娘们你拿着蒲扇,她带着马扎板凳聚在井边,天南海北地拉家常,闻着井边芙蓉树花的阵阵清香,享受着井水带来的丝丝凉意。

西街胡同里的那口井,是全村老少饮水用的。听村里年纪大的人说,那口井虽然挖的不深,可不管天旱到啥程度,井里的水都不干,而且水还特别甜。记得有年特旱,河干了,村外的大口井水也干了,西街胡同的那口井却照常有水,周边村的人都开着拖拉机来拉水饮用和浇地——西街胡同的那口井不仅养育着我们全村的人,也养育着周边村的人。

西街胡同的那口井还有几个美丽的传说。听村里老人说,民国初期井中有两条大鱼,它们是一对夫妻。夫妻鱼在的时候,村里不管大事小情年年都是风调雨顺,事事平安。后来邻村一个人把两条鱼偷回家吃了,若干年后那个人没得善终。还有老人说,建国初期井口上生长了一棵灵芝,四邻八村的乡亲都去提“长生水”治病,据说大病小灾的喝了井水就会好。

家乡的两口井养育了祖祖辈辈几代人。离开家乡多年,记忆中关于两口井的印象始终历历在目,与两口井的情感愈发浓烈。感谢你,老家的井,你养育着我们,养育着村里的祖祖辈辈,时光蹉跎,你却始终默默无言,无怨无悔…… (泊里镇)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