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国际经济合作区搭建城市大脑智能管理平台,以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

城市大脑赋能智慧园区

□本报记者 刘腾

本报通讯员 高晓琼

为城市装上智慧“大脑”,不仅能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还能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机制,引领未来城市智慧管理模式。作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启动数字平台建设工作,今年完成了CIM城市大脑技术及应用架构顶层设计,该项目融合建筑信息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技术,构建起一套多维数据分析引擎驱动的城市管理决策平台。在第十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上,国际经济合作区获评“2019年中国智慧园区(小镇)”。

全域信息汇平台

如今,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科技发展对社会民生的影响愈加明显。借助这些新技术,城市大脑项目在国际经济合作区应运而生。

在CIM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存储着整个园区的实景三维空间模型。该模型对城市多维信息进行智能收集、分析和协同,室外部分全部以实景展示,室内及地下部分为模拟图像,各种信息实时更新,园区发展建设管理全过程一目了然,再造了一座虚拟的“双胞胎”城市。

“城市大脑平台把园区真实的数据、场景等,利用传感器、智能设备采集到系统,通过比对和分析,将结果再反馈到园区管理和治理工作中,形成一个闭环流程。”青岛城市大脑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邰鑫月介绍。通过这个平台,能更好地服务于园区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维服务等各个环节,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精准的规划、精密的建设和精细的管理。

记者发现,在城市大脑中,汇集了国际经济合作区的规划、土地、项目、交通、地下管线、地上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商业、金融等配套及环境等信息,构建起一个完善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在以前的招商工作中,查询地理信息资料,需要协调土地规划部门,费时费力。现在通过这套系统,园区的土地规划信息、项目信息、配套和政策等情况一目了然,从根本上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青岛中德园区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灵露说。

园区管理提效能

通过构建未来城市的数字化底板,城市大脑不仅为国际经济合作区“规建管”各项工作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可视化管理还服务于园区建设发展过程。

记者了解到,城市大脑平台基于产业、社会、生活三大领域,规划城市时空管理、智慧工地、企业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17个场景,创建了城市全景检测、远程视频监控、行政审批、生态环境等54项应用系统,实现由基础数据到应用系统到业务场景的全面整合与协同化管理,提高了园区管理与服务效能,提升了园区规划与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化水平。

此外,依托城市大脑平台,园区的规划管理也从“数字规划”转向为“智慧规划”,在全市率先实践了规划业务“不见面审批”,探索了“规划方案指标一键智能审查”技术,为智慧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智慧系统全覆盖

城市大脑不仅能感知特定场地环境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的数据信息,还可以实时更新、分析数据,生成不同的优化方案,从而辅助城市发展决策及管理。

“传统的监控采用人工模式,人力投入大、工作效率也不高。通过城市大脑平台,可以让机器进行监控,通过对前后传输画面进行分析,发现浓烟、扬尘、火花等标志物,第一时间发现隐患,触发应急报警功能,从而使隐患处理更精准、更及时、更有效。”邰鑫月告诉记者。

目前,城市大脑平台各项应用系统已经基本覆盖国际经济合作区。其中,在已经启用的海绵城市监测系统中,园区通过对公园绿地、生产企业、居民小区等重要位置进行监测,以雨水流量、酸碱度、浊度三个指标来监测园区雨水排放相关情况,用实际监测数据来反映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为园区水资源、水环境的综合管理和海绵城市的运营维护提供数据支撑。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