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
□本报记者 张静
1月6日,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实施《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第一天,无论是社区居民、公司单位都迎来了第一次大考。垃圾分类第一天,广大市民能否适应这个新的生活方式,又带来哪些变化?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社区垃圾桶有了“新家”
1月6日早上,小雨淅淅沥沥,记者冒雨来到位于海王路的百盛花园小区,看到这里的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已经十分“老练”,他们投放厨余垃圾时,不再用垃圾袋,而是直接用桶。“自从学了垃圾分类,我就很痴迷,经常研究怎么做得更好。一开始,为了区别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我就把厨房的垃圾桶换成了开口式的,不用垃圾袋,没想到歪打正着,原来垃圾袋属于其他垃圾。”小区居民董会娟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就在前几天,小区门口的垃圾收运点大变样了,从简陋的木栅栏变成了带有垃圾分类宣传内容的小木屋,曾经脏乱差的环境再也不见了。
记者观察发现,小木屋内放置了6个厨余垃圾桶,4个其他垃圾桶,还有1个可回收物桶、1个有害垃圾桶。“现在人人都进行垃圾分类,而且门口的垃圾桶安得这么齐全,不分都觉得丢人。”正巧来扔垃圾的商铺店主告诉记者,“现在大家伙都知道,垃圾分类跟禁放烟花爆竹一样,是件必须遵守、必须做好的事。”
小区来了“执法监督员”
“目前,我们已经在薛家岛街道、长江路街道的部分小区安排了执法人员入驻监督,如果发现居民混倒垃圾,首次进行整改劝说并记录在册,如果二次被抓,则将进行罚款处罚。”区综合执法局城管执法监督大队副大队长高平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采用“网格制”、片区化管理的办法,安排执法监督员入驻西海岸各小区。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小区垃圾分类的参与度,执法大队已形成了垃圾分类长效执法工作机制,在工作中重点检查居民乱投乱倒、小区物业未按照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未按规定清洗维护各容器等行为。
“垃圾分类并非一日之功,我们的目的也并不是罚款,而是希望通过带着温度的执法监督,提高全社会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能力,以更加人性化、更有操作性的方式得到公众的接纳与肯定。”高平如是说。
餐厨垃圾协议量上涨25%
记者在探访中还发现,小区门口垃圾点的绿色垃圾桶贴的是“厨余垃圾”,而酒店门口的垃圾收运点的绿色桶上却标着“餐厨垃圾”,两者有何不同呢?“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主要区别在于来源不同,餐厨垃圾需要签订《餐厨废弃物收运协议》,但厨余垃圾不需要。”西海岸固废直运公司清运三队队长孙运龙告诉记者,餐厨垃圾主要产生自饭店、食堂等餐饮业的残羹剩饭,具有产生量大、数量相对集中、分布广的特点;厨余垃圾主要指居民日常烹调中废弃的下脚料和剩饭剩菜,来自千家万户,数量巨大但相对分散,但总体产生量超过餐厨垃圾。
在当天的执法行动中,孙运龙直接在现场与4家企业签订了协议。“自2019年垃圾分类实施办法出台后,协议的签订率直线上升,由原先的64%上升到89%,截至目前共签订了2732家。”孙运龙告诉记者,现在西海岸共有餐厨垃圾清运车21辆、厨余垃圾清运车7辆、其他垃圾清运车144辆、可回收物清运车4辆、有害垃圾清运车10辆。“现在是西海岸垃圾产生的淡季,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700吨,餐厨垃圾约100吨,待到春节、夏季旅游期时,西海岸每天生活垃圾的产出量高达2000吨、餐厨垃圾高达120吨。”“以后,我们这的餐厨垃圾全部都由他们收集处置,每个桶每年1916.25元,平均每天几块钱,不仅消除了卫生问题,而且环保。”现场签订协议的建国大厦餐厅负责人说。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