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一
本报通讯员 韩洪烁
目前,海工、轨道、高端制造装备等核心部件材料的磨损、腐蚀制约着技术产品升级和企业转型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难题?靠的就是先进的耐磨蚀材料技术。前不久,山东科技大学的“耐磨蚀材料及涂层技术”获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是山东科技大学教授、材料学院院长崔洪芝。11年前,她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等离子束表面冶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成果推动了我国耐磨蚀材料及表面强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进行不了海洋勘探,实现不了深井作业……原因是什么?材料不过关!”上世纪80年代,还在读大学的崔洪芝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说。
“我要开发性能‘过关’的先进材料!”为了这句承诺,1989年硕士毕业后,崔洪芝来到山东科技大学,当时学校以服务煤炭行业为主,金属材料专业出身的她就琢磨着为煤炭开采的材料研发做点什么。
崔洪芝调研发现,因腐蚀、磨损丢弃的开采设备零部件“堆积如山”,而国外进口的材料和技术价格昂贵,企业承受不起。经过与课题组反复研讨,崔洪芝决定:“靶向材料‘顽疾’,为煤炭、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开发‘用得起’的耐磨材料和表面强化技术。”
没有设计方案,自己想;没有实验设备,自己造;没有数据,自己去一线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崔洪芝带领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开发出等离子束表面冶金技术,填补了我国实用性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空白,将材料的耐磨、耐蚀性能提高2倍以上,成本降低50%。该技术在机械、冶金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崔洪芝是一名敢啃“硬骨头”的人,越是有挑战性的难题就越往前冲。用她的话说就是“哪里需要新材料,哪里就是我战斗的阵地”。
近年来,崔洪芝把目光瞄准国家海洋、能源战略的关键材料需求方面。泡实验室、讨论论证、现场测试;拆解、涂抹材料、重装……一次次失败逐渐蜕变成一个个进步。历时5年时间,崔洪芝和团队建立了20多种耐磨蚀材料体系,发明了高速梯层熔射技术,并开发出30多种耐磨蚀产品,为工作在腐蚀、磨损、高温等环境下的海工、轨道、高端制造装备的关键部件穿上了“中国造的防护衣”,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了解,相关技术现已应用于矿井大型液压立柱,其寿命由1年延长至5年,并出口国外,形成了我国自主的材料、技术、标准体系。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