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区法院法官线上调解4000万元合同纠纷

耐心调解,双损变双赢

□记者 李宛遥

通讯员 王一 报道 本报讯 3月9日,黄岛区(西海岸新区)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马先明收到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通过这件事情,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法院即时、高效的运作机制……”

原来,2019年9月,青岛某贸易公司与天津某公司签订了两份焦炭买卖合同,合同标的4000万元。双方履行合同过程中有关细节没有确定,青岛某贸易公司支付3000万元货款后,对方迟迟未发货,双方争议不断升级。青岛某贸易公司将天津某公司起诉到法院,要求其交付货物并承担违约责任。

法官马先明接到案件时已是腊月廿八。“案件标的大,春节假期前有些工作必须完成。”马先明立即对青岛某贸易公司提出的财产保全申请进行审查,及时移送执行保全。一方急需货物,一方巨额账户资金被冻结,快速处理该案一天也不能等。疫情期间无法面对面开庭审理,假期过后上班首日,马先明立即通过电话与双方当事人联系。“当务之急是尽快发货,否则我们将面临大量违约赔偿。”电话中青岛某贸易公司急切地说。与此同时,天津某公司账户资金无法使用,如果对方同意解除保全措施,可以考虑先发货。

双方都有积极履行的意愿,马先明认为可先调节,并给出了中肯的调解建议:天津某公司发货,青岛某贸易公司同意部分解除保全措施,让双方公司先运转起来。对于有争议的违约金部分,可再行处理。随后,他多次通过电话、微信与双方进行沟通。

目前,该案尚未结案,但通过马先明的耐心调解,双方当事人对部分内容达成调解,且均表示非常满意。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