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渔港灯塔

  □吴仕敬
  海对面的灯塔,是我小时候最向往的建筑物,它是董家口渔港的象征,也是那一段历史的见证。
  灯塔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历经沧桑,一直矗立在那里,自信而从容地望着眼前这片海。它全身用青灰色的石块垒成,任凭风吹雨打,都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它的位置三面环海,可以最大限度环顾海里作业的渔船。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它就是出海渔民最贴心的依靠。
  不久前,突然传来一个消息,灯塔要拆了。一群衣着朴素的老人,早早来到了这里。晨光熹微,凉意袭人。穿过层层林立的建筑物,在一个角落里,他们找到了那个青灰色的身影。
  熟悉的晨雾,渐渐在周围弥漫。老人们有的在灯塔周围慢慢地走着,有的聚在一起喁喁私语,还有的抬起颤巍巍的手,抚摸着灯塔身上的青石。也有人什么都没做,只站在灯塔的脚下,默默地仰望着,眉毛上挂了一层白色的雾水……
  十来岁的时候,我第一次跟着大人出海。夜晚捕鱼,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茫茫无依的海面上,无风三尺浪,船上的人被摇晃得昏昏沉沉,很快就会失去方向感。紧张的劳作之后,疲惫伴随着孤寂一起涌来,软绵绵的黑色无边无际,把人包裹在里面,滋生出一种无助的压抑感。
  此时,一束朴素的光从灯塔的顶上照过来。顺着光束照来的方向望去,心中就充满了期望,身上充满了力量。灯光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那束光,点亮了夜色,也点亮了一个少年的梦想,并载着它划过夜幕,穿透黑暗,飞往无际的太空。
  清晨,灯塔该休息了,柔和的霞光像一条舒适的被子,轻轻地覆盖在它身上。它的脚下又开始热闹起来。
  董家口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渔业资源非常丰富,古往今来一直都是远近闻名的优质渔港。到了渔季,各地渔船汇集于此,海上出现“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的胜景。那时的董家口,是方圆百里的水产捕捞交易中心。勤劳质朴的当地人在灯塔脚下修建起了码头、商铺等设施,各地客商纷至沓来。那时,灯塔就是繁华的象征。
  我和小伙伴们常常依偎在沙滩上,遥望、遐想对面的世界——灯塔下面的热闹总让人浮想联翩。大人们去那里卖海货时,会顺便采买一些日常用品,倘若去的时间合适了,也会买一拤油条,用黄绿色的稻草捆着拎回来。那种美味,至今难以忘怀。听说,那里有趣的事情很多,可他们就是不带小孩去。于是,我们就盼望着快点长大,好逍遥自在地驾船跑去那里。
  到那时,一定要先点上一根纸烟,去听一段精彩的评书,那故事肯定比村里的老爷爷讲得好。再到茶棚下坐定,招呼伙计冲一大碗黄澄澄、冒着香气的茶。呷着热茶,看对面戏台上那些花花绿绿的人,或翻转腾挪,或咿咿呀呀。听不懂也没关系,跟着叫好就行了呗。等到肚子咕咕叫了,呼啦围到油锅前,摊主挥舞着两根长长的筷子,把翻着滚的金黄色炸糕夹到我们面前……
  那边的杂货铺是一定要去的,里面卖的转轮手枪,可以打出漂亮的火花——邻居家的小孩早就有了一支。临走时,买上几串冰糖葫芦,烙一叠带着印花图案的白面烧饼……回家散在大人们面前。看着他们,乐得合不拢嘴,吃得津津有味。
  如今,他们老了,我们长大了。这才发现原来长大了也不是那么逍遥自在。
  我如愿来到灯塔的身边。很快,又挥手与它道别,走向更远大的世界。一个由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五彩斑斓的霓虹灯组成的花花世界,那是无数人前赴后继、追逐梦想的地方。很多人在那里从希望到失望,跌倒又爬起。有的人在灯红酒绿里载沉载浮,有的人在车水马龙间随波逐流。当梦想在那个世界里越来越迷茫的时候,那个青灰色的身影、那束朴素的光芒却愈加清晰起来。
  天,渐渐亮了。雾,越来越浓了。灯塔和他脚下的老人们,渐渐氤氲在浓密的晨雾里。
  塔拆了。一座新城正在兴起。
  那个晚上,我站在楼顶上,望着灯塔的方向。在灯火璀璨间,有一束朴素的光芒,划过这座城市美丽的夜空,飞向远方……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