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定补,提升调解仲裁效能
区仲裁院多措并举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
■编者按
随着西海岸不断将打造精简高效政务新生态向纵深推进,新区多部门逐渐发力劳动力市场监管,着力打造更“有温度”的营商环境。区仲裁院一方面实施“以案定补”机制,大大提高了基层调解工作效能;另一方面创新推出线上调解模式,降低维权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调解效率。区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聚焦各类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工时制度等方面的执行情况,认真开展劳动保障书面审查工作,保护职工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 张静
为进一步完善西海岸新区劳动争议调解机制,调动调解员积极性,提高基层调解工作效能,今年以来,西海岸新区仲裁院不仅实施了劳动争议调解以案定补激励机制,还创新工作思路,推出了以“互联网+调解”为依托的线上调解模式,隔空化解劳资矛盾,做到疫情防控和化解纠纷两不误。
以案定补
调解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以案定补,就是在案件调解成功后,给予调解人员一定数额的补贴。”西海岸新区仲裁院副院长邵大要介绍说,以案定补奖励机制打破了以往的“大锅饭”模式,实现了多调多得,不仅增强了调解员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也推动了调解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更为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和谐我区劳动关系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目前,区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率达69.8%。
记者了解得知,以案定补的具体奖励就是对调解仲裁员调解成功劳动争议案件,经录入省劳动仲裁办案系统后,经审核有效的,对调解员每调解一起案件发放办案补助400-500元。
接下来,该院还将会同区总工会、人民调解等部门建立劳动争议案件调解室,委托调解员对劳动争议案件实行案前调解,经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的,可以置换仲裁调解书,同时由区总工会对调解员实行调解案件市场化补贴,每调解成功一起案件发放一定数额的案件补助,提高案前矛盾调解率。
互联网+调解
隔空高效化解劳资纠纷
“赔偿可以,但应当让申请人先赔偿公司损失!”前几日,在区仲裁院暖心调解室受理的一起工伤案件中,争议仲裁申请人与被申请单位各执己见,互不退让。
原来,申请人因工伤致6级伤残,胳膊截肢,而公司消极赔偿的态度,进一步激化了申请人的不满情绪,声称要到省信访厅上访。被申请单位则认为是申请人不规范操作致使事故发生,且因此次事故造成了公司上百万元损失。经过2个多小时的耐心调解,双方达成由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申请人各项伤残待遇共计49万元,双方当事人以后再无任何劳动纠纷的共识。最终签字和解,案件成功解决。
这样的场景,对于每个调解员和申请人而言都不陌生,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案件的调解是通过“线上”进行,双方用手机签下调解书,是一起标准的劳资纠纷“隔空”化解案。
记者了解到,自疫情发生后,区仲裁院便创新举措,推出了以“互联网+调解”为依托的线上调解模式,隔空化解劳资矛盾,做到疫情防控和化解纠纷两不误。“相比于庭审仲裁,线上调解既可以避免申请人与涉事用工单位直接产生的冲突,又可以减少多次跑路的麻烦和对簿公堂的烦恼,大大减低维权成本,在最短的时间里收获最佳结果。”邵大要提到,线上调解还可避免一些劳动者不理性乃至极端维权现象的出现。截至目前,线上调解成功率达80%以上。
“一站式”服务
全面提升窗口服务质量
只需跑一次,只需跑一地——这是西海岸新区打造精简高效政务新生态改革攻坚任务中常见口号,也是政务服务提质提速的关键着力点。
为此,区仲裁院不断完善立案窗口服务措施,认真履行《市民服务大厅综合服务窗口工作规范》,实行窗口工作五项机制,实施“专人负责”“一站式”窗口服务,全面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推广规范化、智能化服务指引,全面提升窗口服务质量,使窗口服务能力得到了全面升级。2019年,该院立案窗口被青岛市人社局评为“优质服务窗口”。
同时,坚持“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原则,建立“先调后审”案前调解机制、“立案速裁 繁简分流”办案机制、服务评议监督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处理机制,提高了仲裁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深化仲裁庭审方式改革,探索以强化案前引导、优化庭审程序、简化裁决文书为核心内容的要素式办案改革,制定《推进要素式办案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起快捷、简便、高效、便民的仲裁办案新机制,切实提高仲裁办案效能,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
此外,该院不断完善裁审衔接机制,并积极与区法院沟通,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联动处理机制,统一裁审受理范围和法律适用标准,规范了裁审衔接程序,建立了信息共享、疑难复杂案件指导、重大集体争议预警等制度,提升了办案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