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调整的科学性
□ 刘在刚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创新必然随之往前跟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是依据时代的演进及时地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了战略性调整,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品质。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并提,形成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又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了全面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同时强调,要深刻认识四个“全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努力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实践表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着眼民族复兴的历史担当,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布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这一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方略更加完善,标志着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形势在变化、目标在调整。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经典论断。当前,“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据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昭示我国即将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发展阶段”。这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目标达成,也意味着我们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必须相应做出调整。为此,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调整的科学性。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调整的科学性来讲,可谓精准到位。表面上来看,只是调整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中的第一个“全面”。实际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每一个“全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只不过,调整的力度不同而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四个“全面”的性质有所区别。其中,只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阶段性目标指向,其他三个“全面”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永恒课题。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达成之后,必须明确新的目标指向,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此相适应,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要求当然也要有新的提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做出了更高水平的目标界定。这三个“全面”,尽管目标表述上没有任何变化,但其内涵的提升也是一种调整。
现在,值得我们深度思考的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蓝图实现之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否还要进行调整?回首过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对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军作出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前瞻未来,中国共产党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如期圆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那时,中国将以强国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意味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阶段性目标指向又一次达成。大国要有大国作为,强国要有强国担当。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国,将会扛起更大的责任与担当。
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也不断调整战略、方针、政策,“四个全面”也应这样来看待。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四个全面”也将与时俱进,其内涵也将不断丰富。
(作者系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高级讲师、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