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时代印记与突出特点
□ 胡文东
金秋时节、盛世盛会;着眼变局、谋划宏图。值此“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之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
这次全会,是在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集中回答了进入新发展阶段之后的中国,如何应对“世界大变局”、如何顺应“发展大趋势”、如何谋划“现代化国家建设大蓝图”、如何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大梦想”的战略举措,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角,为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指明了前行的航向。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尽管号称“建议”,但绝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建议”。从主体来讲,《建议》提出的主体是中共中央,具有权威性;从性质来讲,《建议》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对于“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制定实施天然地具有指导性、约束性和规范性;从内涵来讲,《建议》集中的是全党的集体智慧、反映的是全民的思想共识,体现的是民族的共同意志;从程序来讲,国家发改委要严格按照“十四五”规划建议规定的目标、原则和任务,来组织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然后,再经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方能取得法律地位,最终,才可以交由国务院组织具体实施。由此可见,“十四五”规划建议极为重要。
具体到《建议》的时代印记来讲,实际上每一个“五年规划建议”都会不同程度地带有时代的印记。只不过,“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时代印记更为鲜明。一方面,《建议》极具重要性。当前,中国既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任务,又要乘势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十四五”规划建议,恰好居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就决定了,“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导下编制实施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又是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议》的分量之重,自然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建议》极具特殊性。据国际专业机构分析,中国将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国际社会也普遍反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的世界,中国是目前唯一的“安全孤岛”。但是,我们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一再重申“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理念,致力于开放合作、团结共赢。回望过去,我们所有的谋划和努力都是为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打基础;前瞻未来,“十四五”时期的五年,恰恰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可谓特殊之至。特殊的时间节点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将直接关系到“十四五”规划纲要制定得科学不科学、执行得到位不到位,也将直接关系到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能不能开好头、起好步,甚至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能否顺利如期实现。
就“十四五”规划建议的突出特点而言,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建议》完美体现“顶层设计”。为了保证《建议》科学、务实、管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纲,为“十四五”规划建议把握大方向、确定大思路、提出大战略。二、始终着眼“初心使命”。《建议》通篇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三、牢牢把握“两个大局”。《建议》立足“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统筹谋划部署重大任务。四、紧紧扣住“主要矛盾”。《建议》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全方位、各领域提出战略性、创新性举措。五、处处彰显“问题导向”。《建议》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全面回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六、事事注重“问计于民”。《建议》很好地体现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的有机统一,融入了许多调研成果、专家建议、网民呼声。特别是“网络问策”,首开五年规划编制史之先河,进一步创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路径,也进一步畅通了汇集民意、集中民智的渠道。
百年交汇大变局,布局谋篇展宏图。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立足未来五年“规划纲要实施”、着眼未来十五年“远景目标考量”、关照未来三十年“复兴伟业蓝图”,是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中国未来的美好愿景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校教务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