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汪镇常家庄村党支部书记 孙长国
脱贫致富当头雁 小康路上不歇脚

工作中的孙长国。
□本报记者 梁玉鹏
一进六汪镇常家庄村,大路两旁的挂果海棠树格外引人注目,一簇簇火红的海棠果挂在枝头,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煞是好看,村庄道路宽敞亮堂,胡同里也都是干净整洁,路边不少领着孩子的老年人,在温暖的阳光下惬意地享受美好时光。
作为常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近年来,孙长国发挥好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大踏步前进。
村居改造硬件提升
从2004年担任常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孙长国用自己共产党员无悔的青春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化。
“村里以前养牛、养猪的特别多,猪牛粪都堆在路两边,不仅难看,而且臭气熏天。”孙长国介绍,现在,全村还有四五户村民在养牛,村里特意建设了“养殖小区”,这四五户人家的十余头牛都在那里集中喂养。
孙长国告诉记者,近年来,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积极争取,村里陆续得到帮扶资金,村内的道路进行了全面硬化,同时进行了村庄绿化、亮化和自来水改造为一体的村居改造,另外还建设了村级活动场所一处。“除此之外,村里还建设了党员活动室,配备了图书和各种学习设备,做好党员培训,加强党员的理论学习。”孙长国说道。
项目落地村民增收
记者在常家庄村“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看到,这里的20个蔬菜大棚里暖意融融,到处生机盎然。据了解,总投资3.8亿元的“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项目,占地面积1393亩,建设周期为4年。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常家庄村由旱田作物种植向优质果蔬、中草药、菌类经济作物种植转变,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富裕。
随着“常回家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的建成,常家庄村集体每年可增收6万余元;通过土地流转,每户村民每年增收近万元。同时,园区能吸纳当地5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日工资超过80元/人,按每户两个劳动力计算,每年可带动村民实现工资增收5-7万元。
“我们村是2014年的省定贫困村。过去老百姓以种地为生,村集体资产薄弱。”孙长国介绍,随着政府各部门的帮助支持,牵头对接产业园等项目,现在,常家庄已经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8户、12人也全部脱贫。
倡导培育文明乡风
在不断加强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和借助产业脱贫之后,孙长国带领村民走向幸福生活的脚步并没有丝毫放慢。
“现在我们注重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提倡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孙长国告诉记者,通过每年开展一次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等评选活动,弘扬社会正气。与此同时,定期组织文体娱乐活动,充分发挥文化能人作用,精心打造文化广场、道德文化讲堂和文体活动队伍。
现在的常家庄村,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保障更加健全,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现在村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更有奔头了,但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从来都不敢有一丝松懈。下一步,我将继续发挥共产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冲锋在前,带领大家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大踏步前进。”孙长国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