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加减乘除”,推进垃圾分类
西海岸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分拣、处置系统

星河城小区居民在分类垃圾桶前投放垃圾。
□文/图 本报记者 张静
自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西海岸新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全民互动”的原则,巧做“加减乘除”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分拣、处置系统。同时,在静脉产业园建成了集科普、体验、互动、交流等于一体的专业化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如今,西海岸生活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越发浓厚。
活用“加”法
建立试点,加大宣传力度
如何让市民主动参与进来,一直都是摆在城市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打破僵局,今年我们在长江路街道、薛家岛街道、隐珠街道三个垃圾分类示范街道的基础上,继续对其他街道进行试点建设,势必将垃圾分类工作从社区治理难点转化为撬动社区治理的有力支点。”区城市管理局垃圾分类科负责人杨益杰说。
据悉,该局要求各社区与物业配合,将垃圾分类宣传栏、宣传单页等安装张贴到位,在辖区形成“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投放想得到”的垃圾分类良好氛围。“我们社区工作者联合业委会先后多次入户,细致阐释试点规划的科学性,耐心传授分类妙招,只为让居民快速接受。”隐珠街道世纪新村第二社区党委书记徐春英说道。
另外,区城管局还组织各镇街、相关单位利用网络平台、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方式,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培训、宣传、学习活动,让全民成为垃圾分类的参与者、传播者。
善用“减”法
撤桶并点,减少垃圾存量
此前,不少社区原有垃圾桶摆放过于分散,为此,西海岸在全区小区内逐步开展“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工作,将原有分散垃圾投放点撤并为集中分类投放点,实现垃圾分类、垃圾桶集中管理、提升小区环境“三重奏”。
杨益杰提到,目前,西海岸已完成撤桶并点700余个,完成全年计划的1/3。另外,西海岸还上岗了5000余名垃圾分类指导员,定时定点帮助居民分类投放垃圾。“我的工作就是站在桶边指导居民垃圾分类,并对居民投放的部分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垃圾指导员李玉春说,“一开始我一般得干7个小时以上,不停地分类。现在,3个小时基本就能干完了,大家的变化还是挺明显的。”
妙用“乘”法
共建共享,实现以点带面
2020年,西海岸公用事业集团市政管理有限公司与青岛旭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智能垃圾分类设施战略合作,创立了“物联网+智能回收垃圾分类”新模式。“今年,我们利用高校可回收物资源丰厚、分类基础条件好、人员素质高的优势,依托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收运服务资源,既抢占高校可回收物收运市场,又推动智能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另外,依托大学生,也可发挥乘数效果,带动社会更多人参与。”市政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齐雪梅告诉记者,计划在全区安装800台智能垃圾分类设施。目前已在8个街道、灵山岛保护区,2所高校及机关事务局安装并投入运行118台智能垃圾分类设施。
此外,该公司还实现基础台账网上动态管理,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的智能化水平。截至2020年年底,分类清运生活垃圾110471车次,清运垃圾量67.4万吨;可回收类48吨,有害类1.073吨;装修垃圾1123.96吨;大件垃圾1828.11吨。垃圾收转率100%,餐厨垃圾签约率96%(签订餐厨物收运协议2949家),日均清运量100余吨,超额完成青岛市年度考核指标。
力做“除”法
整治脏乱,淘汰破旧垃圾桶
齐雪梅向记者介绍,西海岸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及有害垃圾分拣储存车间、大件垃圾破碎车间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收集、收运、分拣、处置全环节已建立打通,步入正轨。据统计,2020年有害垃圾暂存点回收有害垃圾0.67吨,可回收垃圾48吨。
同时,该公司以垃圾分类工作为契机和突破口,通过对辖区物业范围内产生的可回收物定时定点回收,啃下社区乱堆乱放、环境脏乱的“硬骨头”,减少小区内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根据市民实际需求上门回收,做到日产日清垃圾不落地,从根源上根治环境病症。
此外,西海岸还逐渐淘汰破旧垃圾桶,统一更换分类垃圾桶,并按照垃圾分类“四分法”,粘贴垃圾分类标识,既起到分类的作用,又节约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