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绘瓷的苦与甜

  □谷续木
  从小就喜欢绘画的我,自以为素描、水彩样样精通,时不时会为自己的作品洋洋得意。直到有一天,我跟随妈妈去余阿姨的绘瓷工作室玩,看到里面的陶瓷作品,才发觉自己的画作根本就是“三脚猫”水平。
  工作室的绘瓷作品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充满灵气。作画的阿姨们在碗或碟或杯上一阵涂抹,美轮美奂的绘瓷作品就展现在大家面前。“我也想试试。”我不由得手痒痒。“好啊!”热情的余阿姨马上给我准备了盘子、颜料和笔。我既紧张又兴奋,心咚咚直跳。画什么呢?就画妈妈最爱的荷花吧。
  主意拿定,我决定一展身手。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我手握毛笔学着阿姨们的姿势绘瓷时,笔却完全不听使唤——绘瓷用的毛笔与我平时素描用的硬笔不同,它没有着力点,我只能在盘子上一点点涂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却连荷花的轮廓都没勾勒出来。
  我有些气馁地走到同样在作画的妈妈身边。只见她手握毛笔,眼神专注地观察面前的绘画模板,随后将手中的笔轻轻移动,勾勒要画的植物线条,还不时皱眉,思考如何下笔……最终,笑颜在妈妈脸上绽放,一幅闹春图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眼前。妈妈没学过绘画,我却被她的绘瓷作品震住了!
  “安心画吧,妈妈相信你。”妈妈鼓励道。我点头,下定决心要绘出一幅美丽的荷花。回到自己的作画台前,我的手紧紧握住笔杆,眼睛盯住笔尖,专注地画了起来。可没多久,手就变得酸胀无比。为什么余阿姨她们可以连续画几十分钟,而我才十几分钟就手酸到无法继续呢?我再次朝阿姨们望去,只见她们手腕轻动,娴熟勾勒着线条。我恍然大悟:绘瓷全靠手腕的力量,并非手指!我又学着她们的样子一点一点作画,果然轻松了许多,碟子上的线条也开始变得流畅。不多会儿,一幅荷花映月浮现眼前,虽不完美,但总算成形了。“第一次画,已经很不错了!”余阿姨竖起大拇指。
  这次绘瓷的酸甜体会,让我感知到了坚持、耐心、观察的重要。如今,这个荷花绘瓷被摆放在妈妈的办公桌上,妈妈说那是我成长的见证。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