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母亲的谚语

  □王世俊
  母亲不识字,但记忆力超好,她用心记下祖辈口传的谚语,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我们在幼时早早就得到了做人做事的启蒙。
  记得我懵懂记事时,家里生活窘迫。母亲想着法子节俭,一旦发现我们姊妹五人浪费粮食,就会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粒粮食一滴汗”来说明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她还告诫我们出门在外“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下腰”,不偷不抢,堂堂正正,做个有骨气的人。要老实本分,诚实做人,因为“老实常常在,奸狡是祸害”“若为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遇事要多看少说,谦虚做人,否则“祸从口出”。见了长辈要问好,遇到有困难的人多帮助,“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有些谚语对于年幼的我们而言似懂非懂,母亲就会耐心解释并用身边的例子加以印证。这些谚语简明、淳朴,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让我们规避伤害、平安成长。其中包含的道理如细雨润物般慢慢渗透进我们的血液,逐渐形成人格和自尊。
  我六岁的时候就被母亲送进学校,当时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由于年幼不懂事,贪恋玩乐,二年级开学后我逃学了。在受到推磨、拾草、挨打的惩罚后,母亲开导我读书识字的好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此以后我学习从不马虎,直到上高中、师范,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母亲的这些谚语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我也依此影响着我的学生。
  时光荏苒,曾经的孩子像蒲公英一样散去,去追寻各自的梦想,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每逢回家,母亲仍不忘教导我们:要和邻里搞好关系,“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小两口要亲密无间,好好孝敬对方的父母,“好儿不如好媳妇,好闺女不如好女婿”;过日子要学会精打细算,“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受了穷”;教育孩子要从小抓起,“子不教父之过”,一旦孩子养成坏习惯,贻误终身,后悔莫及。母亲的嘱托,我们一一照做,果然都事业有成、家庭和睦、人丁兴旺、生活殷实。
  母亲年轻时漂亮且擅女红,用现在的话说叫才女。那双灵巧的手,能把鞋垫纳得精美到让人不忍心穿,还能剪出线条繁复、构图精细的窗花。明明已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却还会不断向人讨教鞋垫和窗花的新样式。我们不解,母亲一句“活到老,学到老,八十三岁还学巧”让大家豁然开朗:这不就是当下倡导的“终身学习、不断创新”吗?
  然而,“八十三岁还学巧”不幸成了谶语——母亲在八十四岁时去世了。按照当地风俗,由子女为母亲树碑,大家一致推荐我来撰写碑文。我回顾母亲为家庭操劳一生,心地善良,功德卓著,觉得用“兰质蕙心,德泽后世”作为碑文再贴切不过,并且两句首字“德”“兰”合起来恰好是母亲的名字。我们特意把坟的底座做成方形——一本书的模样,觉得那就是母亲教育我们的谚语汇编,一部题旨悠远的人生教科书,一则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训。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