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
琴岛与包克图
□曹勐
或许自出生开始,我便是一个流浪的异乡客——我出生在草原鹿城内蒙古包头市,却跟随家人来到了海滨城市青岛。
那是2002年,刀郎的歌还满街传唱,人们还在用诺基亚或是摩托罗拉手机,父亲还很意气风发,母亲的头上还未生白发,还是婴儿的我跟随他们来到了这座美丽的城市。红瓦、绿树、蓝天,青岛像明珠一般璀璨,与包头给人的印象截然不同。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音译,意为有鹿的地方。包头可以说是典型的北方城市,宽阔的街道贯穿整座城,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大块的白云,白云之下是一条条钢铁游龙。
比起包克图,青岛给我的感觉要复杂得多。如果说包头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那青岛便是京剧里的花旦,她不似其他北方城市那般硬朗,也不似烟雨江南那般婉约。这里所有的道路都不宽,街道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与之交相辉映的是那些红砖墙与红石瓦。因曾是德国的租界,大大小小的教堂星罗棋布在这座城市,漫步于此,仿佛置身欧洲小镇,惬意又不失异域风情。最美的当属在春日的傍晚,与三五好友一起坐在海边,打一袋散啤,烹几道海味,迎着海风,对酒当歌。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疑惑自己的故乡到底在何处,是我生命起源之地的草原,还是育我成长的这片海。儿时,我曾倔强地说自己不是青岛人,不知原因,或许只是守护内心定义中的故乡。但当我回到包头上学时,我却不禁想念起青岛那些蜿蜒曲折的小路和绿树红瓦了。有趣的是,内蒙古的朋友说我是山东人,山东的朋友又说我是内蒙古人。我曾自嘲是个没家却又四海为家的人,可不得不承认,在内心深处,我有着对故乡的渴望。
直到有一年,我到西班牙旅行,碰到了一对在巴塞罗那生活了十几年的中国夫妇。当告知他们我是中国人时,他们立即用中文和我攀谈起来,并邀请我去他们家吃晚餐。看得出他们非常高兴,把我视为在异乡的故知。那一刻,我解开了困扰自己多年的疑惑,故乡的情愫也从迷茫中解脱。
我开始明白,虽然朋友戏谑我既不是包头人也不是青岛人,但他们仍然接纳我,对我敞开心扉,那不是某个特定的人或某座特定的城市对我的包容,而是一个国家对我的包容——我们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故乡,那便是中国。
无论是青岛还是包头,或是我生命中的任何一座城市,对国家的感情成为所有国人共同热爱的、守护的情感,这种凝聚力已经超出任何一座城市对于我这个个体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