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急救中心调度员王宝珍——
“生命热线”背后的17年坚守

王宝珍在急救受理台前接听急救电话。
□文/图 本报记者 陈蔚
一台电脑、三个屏幕、一部电话,这便是西海岸新区急救中心急救受理台的全貌。就是在这个受理台前,调度员王宝珍接听电话、查看交通路线、关注周边交通状况,一个电话刚挂断,新的电话铃声又响起。作为该中心从业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的调度员之一,王宝珍从事急救调度工作已经17年。17年来,她兢兢业业、严谨务实,默默谱写着守护生命的赞歌。
承担两项任务
出色完成工作
今年年初,区急救中心接到上级指令,承担起新冠肺炎疫情患者的转运任务。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不影响院前正常工作任务,急救中心决定成立应急转运指挥小组,开设转运专线,和院前调度系统同时“双轨作战”。
该消息在办公群发出后,王宝珍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应急转运工作。她顾不上自己刚下夜班的疲惫,骑着电动车赶往单位,和同事们迅速研究出一套快捷的工作流程,确保在完成原有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能实时做好转运车辆状态的更新统计,大大提高了转运工作效率。
据了解,在该中心承担的集中转运任务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王宝珍又同时执行日常调度工作和应急转运工作,她在两个岗位上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儿童高烧惊厥
电话指导施救
“大夫,快来!我家孩子不行了!”近日,王宝珍刚接班,电话铃声就响起,焦急的声音从听筒传来。她马上安抚:“别慌,请告诉我孩子多大?什么情况?”“5岁,意识模糊……”经过短暂交流,经验丰富的王宝珍有了初步判断,“您的位置告诉我,马上为您派车……好的,可能是高热惊厥,请把孩子的头偏向一边,确认口中无异物,然后拿毛巾给孩子做温水擦浴。电话不要挂断,有任何问题随时问我。”轻柔的话语让患者家属的情绪逐渐稳定。
不多会儿,听筒里传来惊喜的声音:“大夫,孩子醒了,哭了。”王宝珍长舒一口气:“救护车大概3分钟后到,您现在给孩子做好出门准备,保持电话通畅。”挂断电话后,王宝珍的眼睛仍然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地图台和车辆状态界面,直到急救车发回“到达现场、病人上车”的反馈。
舍小家为大家
守护一方安康
与王宝珍一样,她的爱人也是新区的医务工作者,高强度的工作让两人顾不上照料两个孩子。急救中心的领导多次劝说王宝珍减少工作量,均被她婉拒。她将双亲从老家接来照顾老大,把老二送去朋友家代为照管。询问病情、做好流调、必要时进行急救指导……一个班次下来,王宝珍平均接听电话达300余个。工作结束后,她常常口干舌燥,甚至声音沙哑。
工作之余,王宝珍会和同事聚在一起讲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大家把各自的经验分享出来,让调度工作做得更完善。王宝珍表示,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一通通电话,更是一条条生命,牵扯无数个家庭的幸福。
急救工作充满各种惊险和不确定性。像王宝珍一样的新区急救人用扎实的医学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平安,传递着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