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为5岁极重型再障患儿连续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三次移植手术,挽回患儿生命

  □本报记者 张静 本报通讯员 段勇
  3年前,两岁的玲玲因皮肤出血点、面色发白,来到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西海岸院区儿童血液肿瘤科就诊。经过血液、骨髓穿刺等各项检查,玲玲被确诊为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药物及不明原因引起骨髓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及严重感染。若无系统治疗,重型患儿中90%会因感染、出血在一年内死亡。玲玲入院后,儿童血液肿瘤科进行了系统评估,经评估,玲玲为极重型再障,感染时刻危及玲玲幼小的生命。
  对于此类型的再障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的有效方法。而玲玲是独生子女,对此,儿童血液肿瘤科的医护人员一方面通过药物控制病情,另一方面在骨髓库中为玲玲找合适的配型。很快,医护人员找到了合适的供者,玲玲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一切进行顺利。供者的细胞在玲玲体内迅速增长,各项指标很快恢复,玲玲的父母高兴地带着玲玲办理了出院。
  然而,玲玲在第一次移植后100天回院复查时,医生发现这些细胞再也不长了,需要不断地输血,而白细胞的减少再次导致感染发生。
  这次复查还发现,玲玲体内的供者干细胞被排掉了,所幸因为玲玲年龄小,还存有部分干细胞。移植团队经过讨论,决定再次给予玲玲移植。但存活不到三个月后,它们又再次停止生长,玲玲的健康回到了治疗前的状态。此时,经过两次打击,玲玲的身体比之前更差,如何治疗成了难题。
  目前,国内连续三次开展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极低,在玲玲父母的信任和支持下,儿童血液肿瘤科移植团队经过多次与国内专家慎重讨论,挑战难关,结合玲玲的自身状况,采用亲缘单倍体移植方法,将玲玲爸爸的造血干细胞顺利植入玲玲体内。最终,经过植入、感染、排异等重重关卡,玲玲顺利停药,目前各项指标检查均良好。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