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八珍鲜“琅”汤

  □砚墨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中的地理。在中华大地,与鸡有关的传统美食中,很多都与地理位置相关,如德州扒鸡、道口烧鸡、沟帮子熏鸡等等。用原产于青岛西海岸南部沿海的琅琊、泊里一带(历史上属“琅琊郡”)的琅琊鸡所做的“八珍鲜‘琅’汤”也是其中一种。
  相传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来到琅琊台修建了望越楼。此后,每日清晨,都会有一只毛色光亮、能飞落树上的动物在海上红日破晓时来到楼前的树林里,扯起嗓子长鸣:“勾狗吆……”开始,越王并没有在意,后来一位大臣谄言道:“大王,这只动物在骂您呐,说您过去忍辱负重的日子像狗,我看有必要宰了它!”勾践仔细一听,好像是这么回事,便下令士兵到树林里捉拿“怪物”,杀掉后扔到山下。
  由于当地百姓整年为越王修筑高台、建造望越楼,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因此在见到被士兵扔下来的动物时大喜过望,他们顾不上煎炒烹饪,拔净毛后,放到瓦罐里架上柴草就煮。待瓦罐里的汤剩一半时,大家撕下一点肉嚼一口——这是何等人间美味!肉汤也是鲜香无比,喝完力气大增。后来,当地百姓捉到这种动物后,就悄悄地饲养着,以备无食物来源时拿它充饥。
  两百多年后,秦始皇来到琅琊台,因饮食上的差异,有段时间他食欲不振,一连换了很多位御医都没能治好。始皇帝整日无精打采、不理朝政,可把身边的内侍急坏了,他们四处打探能人,许诺重金求治愈良方。
  方士徐福得知后,喜上眉梢——自己多次想求见秦始皇都没人引荐,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于是,他便称自己有良方可医治始皇帝的病症,并让士兵到海边拾海参、挖蛤蜊、扯海草,到地里割韭菜,到树林里拾蘑菇,最后把这些食材按比例连同本地居民饲养的小鸡一同炖煮。煮熟后,御厨试吃无害后将鸡肉和鸡汤一起端到始皇帝眼前。
  秦始皇先浅尝了一汤匙鸡汤,顿时精神大振,而后又喝了几大汤勺,最后连鸡带汤整个吃个干净。饱食过后,秦始皇问这是什么美食,内臣连忙把徐福带到秦始皇跟前,让徐福回答。徐福从容不迫地回复说这是本地人用上等食材制作的“八珍汤”,喝了这汤后会力气大增、精力旺盛。秦始皇闻听后大呼一声:“琅耶(感叹词,美好的意思)!”于是,后人便称这一美味为“八珍鲜‘琅’汤”,已经筑起的高台也被称为琅耶台。
  细品这八种食材,全部是海中的鲜品、陆上的珍馐,把它们汇聚到一起,再加佐料烹饪,其肉质岂能不香嫩、汤汁岂能不鲜美?听说,多年后,有人采集除琅琊鸡以外的其余七种材质,加上外地的饲养鸡一起做汤,但味道总是差点意思。最终大家找到了原因:琅琊鸡常年在野外生长,食性杂、毛皮紧致、腿高粗壮、能飞善斗、抗病力强,故肉质紧实细腻,外地鸡自然与之不可比拟。
  如今,两千多年过去,历经时代变迁,这种脂肪含量低、肌肉结实的家禽却没有变质,还被专家列为山东地方家禽良种,甚至入选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国宴食材,“胶南琅琊鸡”更是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而经过一代代厨师的研制、调配,用琅琊鸡做成的“八珍鲜‘琅’汤”也愈发浓郁鲜香、色佳味美,连同琅琊鸡一起,烙上了千年古郡琅琊文化的印记,闪耀着悠悠岁月的光芒。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