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拓展服务深度广度 赋能民营企业发展

——访工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民营经济发展局)党组书记毕雷鸣

  □本报记者 王雪

  记者:全区“创新突破年”动员大会提出,要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创新突破。近年来,全国上下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更是西海岸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主引擎。今年,区工商联(民发局)将如何做好企业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成长?
  毕雷鸣:近年来,区工商联(民发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坚持打造惠企、利企、便企的平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服务能力,聚力落实“培育、赋能、服务、保障”四项主责主业,全力打造“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培育赛道。截至目前,新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达到29家,居全市第一;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1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604家,均居全市前列;山东省瞪羚企业33家、山东省独角兽企业3家,均居全市第一,“专精特新”企业实现量质齐升。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落实《青岛西海岸新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方案(2022-2025)》,建立企业动态培育库,加强培育库企业的动态分析和跟踪服务。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步伐,配合金融部门做好拟上市企业的筛选和培育服务工作。对标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山东省民营企业100强,建立培育企业库,明确培育支持措施和路径打法。力争年内培育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家以上、创新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培育认定山东省瞪羚、独角兽企业3家以上,雏鹰企业30家以上。
  记者:商会和执委作为工商联的基层组织和工作依托,承担着“承上启下”与“合纵连横”的重要功能。今年,区工商联(民发局)将如何擦亮商会品牌,更好发挥执委作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毕雷鸣:我们历来重视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推动商会和执委“两个轮子”转起来。自去年以来,我们围绕规范商会发展,创新打造“双考双建一评比”商会品牌,出台了《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商联所属商会规范管理考核办法(试行)》,进一步推进商会业务和党建工作标准化,建立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工作机制。
  今年,我们将持续推动商会、执委工作标准化、制度化,以“双考”严把入口关,以“双建”抓牢党建方向盘,以“一评比”强化制度亮品牌,持续深化所属商会改革,加强商会组织和治理建设,全方位提升服务能力,形成从入口到出口全过程全链条的闭环式管理。搭建总商会党务工作交流互动平台,高标准建设商会党员干部队伍,掀起“红旗党组织”和“五星党支部”创建热潮,提升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落实好商会星级管理办法,严格评定流程,进行量化积分,对三星以上的商会评先树优,在先进推荐等方面向星级商会倾斜。吸引更多民营经济人士加入到工商联组织,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渠道畅通的组织网络,锻造一支优秀的工商联执委和商会队伍。
  记者:今年,区工商联(民发局)将如何进一步加强政企沟通,让企业的心声更加高效地传递到政府部门?
  毕雷鸣:作为政府与民营企业沟通的桥梁,去年9月份,我们创新提出打造“耦合汇”政务品牌,“零距离”赋能民营企业发展。通过民企列席党组会,定期召开企业家恳谈会、火花分享会等方式,传播新思想、新经验、新信息,为新区民营企业家搭建开放、共享、共赢的交流学习平台,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18期“耦合汇”,参会企业家达百余位、金融机构近20个,收集交办问题建议百余个。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探索与国外工商团体、港澳台工商社团的交流合作,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机遇;成立“耦合汇”义工团,聚焦主责主业,搭建企业互助平台,为发展困难企业把脉问诊,致力扶持小微困难企业;常态化、多场所举办“耦合汇”,打造企业游学季,举办线上线下公益培训活动“火花分享会”,使举办高质量、公益性的经济论坛成为新区常态;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和行业骨干企业的引领效应,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灵活创新的优势,支持企业间开展业务合作与融合,促进协同发展,不断拓展为企服务的深度、广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