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突破打造精品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访区建筑工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侯万里
□本报记者 张静
记者:全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建引领全面提质暨“创新突破年”动员大会提出开展“十三大创新突破行动”,为西海岸新区2023年高质量发展绘制了一张“创新突破”总蓝图。区建筑工务中心将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确保全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侯万里:今年,区建筑工务中心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做好校城融合及高校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协调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新区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要聚焦创新突破,打造全过程精品工程。一是突出方案创新,通过引入高水平设计队伍、创新市民参与方案征集等措施,提高项目设计水平。二是强化管理创新,通过在过街设施等项目创新采用矩形盾构、预制拼装法等先进工艺,强化施工管理,着力打造群众满意的放心工程。三是实现机制创新,制定“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评定分离试点定标实施细则”,进一步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助力建设开放公平、规范有序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另一方面,要聚焦多维突破,精准发力解决项目难题。一是纵向沟通,做好市、区两级指挥部下达的平台维护等调度任务,以“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行动自觉,积极配合市、区两级指挥部,形成协同作战、联动推进的工作氛围。二是横向对比,主动与其他区市项目进行比照,对标对表找差距、聚焦聚力抓落实。三是靶向发力,会同多部门并联作战,凝聚工作合力,紧紧抓住关键时间节点,推动各项政策措施提速增质见效,变“热身”为“起跑”,形成开局即加力、起步即提速的发展态势。
记者:全区“创新突破年”动员大会提出,要对标世界四大湾区深化校城融合,依托高校发展创新型经济,大力发展“校友经济”,以“校友圈”壮大“创新经济圈”。今年,区建筑工务中心将如何加速推进高校与城市融合,实现二者更高质量的发展?
侯万里:今年,在高校建设方面,我们将强化调度,保证在建高校项目顺利建成。每周梳理在建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现场会,明确堵点卡点解决路径,为建设主体解决实际问题;落实责任、跟踪督办,完善问题台账,不办结不销号,齐心协力推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产教融合青岛基地、中远海运人才发展院二期和古镇口海洋科教创新区公共场馆等项目年内完工,青岛滨海学院大珠山校区三期项目基本完工。
此外,我们还将聚力保障,稳步推进高校项目二期建设。会同各项目推进专班,根据校方二期建设需求,强化用地等要素服务保障,并敦促有关校方加快二期项目规划等实施进程,具备条件后快建设、早投用。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校区西区正在推进前期工作和土方整理,具备条件后即可开工建设;中科院青岛科教园项目正在完善二期方案设计,明确建设计划后尽早实施;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项目二期体育教学中心及游泳馆正有序建设,基础医学研究中心、综合实验楼等正在拟定规划方案,待落实土地后推进实施;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项目二期海上试验场力争年内完成土方及水池衬砌施工。
记者:今年,在项目建设方面,区建筑工务中心将如何奋力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为新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侯万里:我们将从三个方面着手,全面打响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攻坚战,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一是深耕精细管理。进一步提高综合统筹能力,深化精品意识,严把工程质量关,着力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加快推进隐珠二路、城区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富春江路小学扩建等攻坚项目建设进度。二是做好要素保障。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精准摸排,建立项目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和推进清单,全力做好土地等要素保障,提升攻坚项目落地效率。三是创新工作机制。针对项目建设难点、痛点、堵点问题,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在解放思想中激发活力,在改革创新中破解难题。创新研究项目建设管理监督方法,采用无人机等先进设备,进行全时间、全空间、全员额、全要素的跟踪监督管理,同时每季度组织项目观摩和业务科室练功比武,抓牢压实主体责任,加强督导考核,并及时总结新经验、新做法,以优质高效、科学严谨的管理模式引领新区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