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老街

  □魏津

  拐进夏天,一轮接一轮的花事相继谢了。谁家的蔷薇,挤挤挨挨翻过栅栏,在晨光里争抢着绽放。十几天的时间,一开一谢,都是轰轰烈烈。
  老爹习惯早起。每天一大早他都会拿一把小喷壶,到露台上对着一盆盆青枝绿叶饶有趣味地浇水,看清亮亮的水珠跳跃撒欢儿。偶有一声鸡啼,撞破老街上的寂静。
  老伴走了以后,儿子劝老爹进城。他却说再过些时日——手脚不灵便了再去。儿子说一言为定。坐在摇椅上看报的老爹,从花镜的上方瞧一眼儿子,点了点头。
  老街老了。老得老态龙钟,老得步履蹒跚。搬走的人已十之七八。他们中有的进城帮儿女照看孩子;有的图洗澡如厕方便,忍痛花光积蓄搬进了镇上新建的楼房。
  老街静默着,从东头一路走下来,难得听到人声。但那棵六百年的老槐树还在,红墙墨瓦的观音庙也还在。远离繁华和喧闹,静听岁月寂然的跫音,怀一份安然阅读老街四季,有小河低吟,有陌上花开,亦有雪落无声,偶尔还看见几张陌生面孔在小雨中擎一柄雨伞,对着老街久久发呆……
  街上的老伙计越来越少了。常跟老爹走动的还有两人。一个是去年退休的画家,一个是写了一辈子毛笔字的账房先生。下午的时候,他们喜欢在门前的老槐树下摆龙门阵。老爹至今还订着一份本市的晚报,画家则是不停地摆弄手机,并不忘随时调侃一下老爹。“爷们儿,落伍了!报纸,嘁,现在谁还看?”“敲锣卖糖,各爱一行。还是报纸靠谱!”账房先生不偏不倚,看他俩斗嘴直乐。
  他们也时常凑在一块儿喝酒。市场离得近,买东西很方便,30元钱就能买四五样小菜。然后酒杯一摆,菜呢简简单单,酒也浅尝辄止,要的是一个氛围、一个舒畅。那些陈年往事,尤其是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总被他们津津乐道。
  前年早春的一天,画家在老街上逛着,看见斑驳的黑漆大门上贴着鲜红的春联:春风掩映千门柳,暖雨晴开一径花。几簇迎春的枝条从矮墙上探出头,枝头上绽开鹅黄的花朵,红黄黑十分夺目。画家知道这户人家去年也搬走了,却依然把春联贴上去。画家登时觉得心旌摇曳——已经很久没有创作的冲动了。他匆匆回了家,抓起照相机到老街上一顿狂拍,再回到家在电脑上简单地编排一下,配上文字,顺手发到了网上。没想到,竟有那么多人喜欢。很快,人们蜂拥而至,自驾的、坐公交的……老街逐渐成了“网红”,寂寥了很久的街上年轻人摩肩接踵,过节时,这条弯曲的几百米长的老街,像条巨龙一样,一点一点蠕动了起来。
  老爹、画家和账房先生,恋恋地走在老街上。拐角处传来金属碰撞的声音——他们几乎同时看见,一些头戴安全帽的陌生人,正在忙忙碌碌地搭设脚手架……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