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玉米饼子黄灿灿

  □刘润清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民的生活还处在自给自足的水平,家家户户的主食都是地瓜玉米,特别是玉米,收成直接关系到全家人的吃饭大事,丁点儿马虎不得。
  烀玉米饼子是当时最主要的玉米烹饪方法,需要细火慢烧,一般与地瓜同锅。用温水和面,加入适量的发粉,饧面约半小时。这期间,将锅壁上的油腻刷干净后装锅,锅的中间坐一把盛满水的铝壶,把地瓜由下而上贴锅摆一层,中间放上箅子架,箅子架上炖一盆菜,馏一盘干鱼或其他,最后加适量锅底水,盖锅烧火。烧火到一定程度,待锅烫了,玉米面也饧好了,再掀开锅盖烀饼子。
  挖起拳头大小的一坨玉米面团,在两手掌之间掂来掇去,相当于做馒头时的揉面工序,最后掇成长短宽窄如巴掌大小的椭圆形状,“啪”的一声,动作干脆麻利地单手将它贴在锅壁上。根据火候,半道儿还要贴锅加一两次水,防止饼子底面焦糊,然后就交给时间了。
  开锅后稍等片刻,使饼子表面水汽略干,用铲子铲出,一盘黄灿灿、热腾腾的玉米饼子就上桌了。先吃一口焦黄色的嘎渣儿,又香又脆,焦度硬度恰到好处;再来一口金黄色的饼子,软而不松,粗而不柴,佐以小干鱼或咸鲅鱼,简直绝配。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读高中,中午带的饭大多是玉米饼子。饭盒底下是一层菜,偶尔在菜里点几滴花生油,菜上边就是一个玉米饼子。学校伙房负责馏饭,每次二分钱,一个月五角钱的助学金正好够用。打开饭盒,花生油香气四溢,往往招来同学引颈探究。一匙直立挖起,半匙饼子半匙菜,便算是奢侈的午餐了。有时母亲会把柳叶小干鱼掺进玉米饼子里,表面上看我不动匙不动筷,好像只是可怜巴巴地干吃饼子,实际暗藏玄机。时间久了,同学发现了“鱼夹馍”的猫腻,便会制造机会把“夹货”顺走。
  玉米面黏粥更是别具特色——玉米面搅和成汤状,倒入开水,加少许食用碱,小火慢熬,激发出原汁原味的玉米香,缭绕口齿之间。八九分成熟的鲜玉米棒用锉丝器锉粒熬成粥,玉米的鲜香夹杂着青甜,一股春的气息沁人心脾。
  如今,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玉米新品种相继亮相。有黄色的、白色的、紫色的、花色的,有粘的、甜的,多样化的品种丰富着人们的食谱。吃法也是五花八门,有面食、清煮、烧烤、炖鸡、爆花、煎饼等花样,迎合着不同人群的喜好。作为过来人,我还是钟情于那黄灿灿的玉米饼子,喜欢那个颜色、那些吃法和那种饱含乡愁的味道。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