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日记
□田元武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父亲每本日记的封面上都有这首《采桑子·重阳》。
每年重阳,我总是想起父亲晚上伏案写日记的样子。父亲走时77岁,给我留下的最珍贵“遗产”,便是那45本日记。在父亲的日记中,有35本是记载工作的相关内容,还有10本记载着他的退休生活。
早些年,我听奶奶说,父亲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就开始写日记了。但我怎么也找不到父亲刚参加工作时的日记本,也许遗失在了某一个工作瞬间。
45本日记中,第一篇写于1984年4月1日。那天,父亲在日记中写道:“盼星星盼月亮,齐鲁石化30万吨/年乙烯项目终于开工了!今天我们物资供应部的15名同事参加了开工仪式。仪式结束后,我开着大头车,去了乙烯项目大型设备到货现场……”
父亲的前3本日记,几乎全是记载齐鲁石化乙烯项目的建设历程。1987年5月30日,齐鲁石化乙烯装置全面建成并一次开车投料成功。我清晰地记得,父亲兴奋地对我和母亲说:“38个月干了一套大乙烯,那里面的钢结构、管道、设备等材料,是大家伙儿一车车运到施工作业现场的!现在乙烯项目开车投料了,装置运行稳定,这回终于放心了!”
当天吃完饭,父亲赶忙拉开抽屉,翻开日记本,开始飞速地写了起来。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在那一天的日记里,把一套大乙烯项目的物资保供过程全都记录了下来,那篇日记长达5000多字!20年后,从事物资供应工作的我,时常会拿出这篇日记,从中汲取宝贵的工作经验。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一转眼,父亲到了退休年龄。退休后,他依旧改变不了写日记的习惯。在退休的第一天,父亲就把35本工作日记存放起来,并在第36本日记本的扉页上写下“退休日记”四个大字。从此,写退休日记就成为了父亲每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父亲的退休日记里,我成了主角之一。“夏至这天,甜甜背着行李,前往淄博火车站。他要去海南炼化参加800万吨/年大炼油项目建设,估计这一去得到年底才能回来。别的不担心,就担心他在现场的施工安全……”父亲在2005年6月21日的日记里,写下了这段话。父亲走后,每每读到这一天的日记,我心里总是暖暖的,眼眶总是湿漉漉的——日记的内容让我感受到了父亲那浓浓的爱。
退休后,父亲的日记也成了邻居的记事本。楼下张大爷患有“老年健忘症”,父亲就把他所有家属的电话号码记了下来;隔壁李奶奶是孤寡老人,经常忘记退休工资卡的密码,父亲就把密码记在日记本上。父亲走的那天,张大爷伤心地说着“再也没人帮我记电话号码了”,李奶奶则捧着父亲的日记哽咽不止……
父亲走的第一天,我拿起笔在他没有写完的日记本上写了起来。如今,父亲已经走了7年,他的日记却一直没有断——我一天天地在记录着工作生活中的那些事儿。
又是一年重阳节,父亲的日记本已经变成了52本。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了那张旧书桌上,望着那一本本泛黄的日记,我仿佛感觉到父亲又回来了,他在伏案书写着一段段关于工作、关于生活的人生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