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的马戏表演
□马洪军
最近偶尔会在城市街头的小广场上,看到外来马戏团的表演。这让我想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动在城乡间的马戏表演。那时的马戏表演一般只能在重大节日前后得见,并且在一个地方一开演就是接连几天。彼时,演出地周边的居民,早就通过各种渠道获知演出信息,有空闲的大人和早已欢喜地到处乱窜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赶了过去,那场面,活脱脱就是“赶大集”。
那时的马戏团也拥有极大的排场,光拉东西的车就有好几辆,人员几十个到上百的都有,售票的、看场子的、表演的、后勤的,“工种”齐全。大家各司其职,一到目的地就驻扎下来,围起一个偌大的表演场地,搭建起豪华的帐篷与专业的舞台,张贴出海报,做好宣传,排定演出日期和场次,然后售票开演。演出时,还有专门的报幕员介绍节目,节目有杂技、魔术、歌舞、驯兽表演等,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报完幕,众多演员轮番上场,阵阵精彩把现场的观众牢牢吸引住,鼓掌声、喝彩声、欢笑声不断,一时间场地热闹非凡,如同在庆祝盛大节日。
那时看表演,只觉得演出的姑娘是那么漂亮迷人,搞笑的小丑是如此滑稽可爱,大人看得痴迷,小孩笑得欢乐。
而今,街头的马戏表演,一辆厢货车就载满全部人员和行头,灯光音响屏幕满是现代科技。组织表演者先是开车沿街用喇叭宣传着吆喝上一两个小时,一到傍晚无需多少准备,停下车就可开演。仅有的几个表演人员,没有专业的舞台,划块空地围个圈子,打着招牌名曰“免费观看”,却在开头和途中让围观者购买些小东西,进行着马戏团版的拙劣直播带货。
车体上的LED屏上播放着一些节目内容,演出组织者兼老板兼报幕员,扯着嗓子如街头卖场的售货员一般招揽生意,见周围三三两两来了不少人,便让演出人员先演些小杂耍,如吞刀、钻圈、小魔术等。眼见观众越来越多,便在重头戏上演前,赶紧再兜售一些小东西。整个演出过程中,组织者和表演者一唱一和掺杂些插科打诨,试图给他们的表演增加些色彩和趣味。无奈,他们是这一行没落的一族,艺术的传承和精髓已在他们的手中消磨殆尽,有限的水平已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些都使他们的表演看起来与周围的人文环境极不协调,可以说毫无精彩可言。
演出的姑娘不再是年轻漂亮,而是风尘仆仆、营养不良;小丑看似滑稽实则让人觉得辛酸可怜,他们小打小闹地驯些小动物表演,又怎能激起看过无数动漫、逛过海量动物园和游乐园,眼界和视野已今非昔比的小朋友大朋友们的兴趣。围观的人们没有欢声笑语,只是默默地看着表演打发时间。冷眼旁观的,是那耍猴的戏。
一场表演下来获得的收入,不用说,他们自己也清楚地知道根本抵不上驱车而来的费用成本,辛苦一场徒收心酸。就连我这个站在几十米外的旁观者,都心生恻然,替他们唏嘘不已。
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东西也就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