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甲流乙流叠加来袭,怎么防怎么治?

专家提醒:得过甲流有可能再感染乙流,加强个人防护、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是预防关键

  □本报记者龚鹏
  
  入冬以来,全国各地呼吸道感染频发,支原体肺炎、流感频频登上“热搜”。据国家流感中心监测周报显示,近期,南北方省份的乙型流感病毒占比逐渐上升。在社交平台上,一些人分享了自己感冒发烧的过程:持续高烧不退,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转阴后仍持续乏力。有网友对比流感症状后表示:“乙流是‘王中王’,骨头缝里都觉得疼。”
  记者采访获悉,当前西海岸新区呈现急性呼吸道感染多病原共同流行态势,乙型流感上升、甲型流感下降,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叠加流行。究竟什么是乙型流感?它与甲型流感有何区别?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乙流全人群易感,潜伏期多为1-4天
  “甲流刚好利索没几天,昨天又发烧了。吃药后依然有不适感,浑身疼痛的感觉也没有减轻,太折磨人了……”日前,在区人民医院门诊处,记者见到了正在候诊的患者李先生。经检查,李先生被确诊为乙型流感,他对此非常不解,表示自己患甲型流感刚康复不到一周,短时间内竟然再次中招乙流。
  据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长朱科介绍,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都具有传染性强、季节性流行的特点。当前流行的乙流,是由乙(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潜伏期多为1-4天。冬春季是乙流的高发期,主要通过患者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
  “乙流全人群普遍易感,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是高危人群。感染者多为突然起病,常有发热、头痛、浑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也可能伴有腹泻、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朱科告诉记者。

  甲流乙流症状相似,预防治疗手段类似
  在区人民医院,记者注意到前来就诊的患者中不少都伴有咳嗽、咽痛等症状。“患者大部分是呼吸道方面的疾病,以甲流或乙流为主,也有少数感染了腺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姜心成说,从前来就诊的患者群体看,甲流和乙流症状没有明显差别,二者都是起病急,且会突然出现畏寒、高热、咽痛、咳嗽等症状,体温可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达高峰,甚至可达39-40℃。症状概括起来就是“一烧”(发烧)、“二痛”(肌肉酸痛)、“三乏”(全身乏力)。
  对于近期个别患者甲流乙流交替感染,姜心成表示,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是由两种不同的流感病毒引起的,归属亚型不同,不存在免疫交叉机制,所以部分患者甲型流感康复后,短时间内依然可能患上乙型流感,也有同时感染这两种流感病毒的病例。因此,就算甲流得以痊愈,也不能放松警惕。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指出,此次感染乙流较之前感染甲流病程更长、症状更重。对此,姜心成解释,乙流患者的症状大多比甲流患者轻一些,部分乙流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明显,但总体来说两者感染后病程差不多,大都在5-7天。“一般来说,甲流的传播性较乙流更强,传播速度也更快;乙流暴发概率低,传播也相对慢。无论是甲流还是乙流,在预防和治疗手段上都是类似的。”姜心成说。

  发病后需及时治疗,有助尽快缓解症状
  记者了解到,在治疗方案上,近年来被人们熟知的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等抗病毒药物都可以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大家熟知的阿奇霉素和头孢类药物对流感病毒无效,因此市民发烧后不要擅自服用。无论是甲型流感还是乙型流感,都应在发病48小时内及时治疗,这样能减少重症发生率,缩短病程,尽快缓解症状。”姜心成提醒,接种流感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流感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目前市面上的流感疫苗对当前流行的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系)和甲型流感病毒(H3N2型)均能起到良好的防护作用。
  姜心成表示,乙型流感虽然占比攀升,但并非大规模暴发,通过科学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病症。对于预防流感,他提醒市民要加强日常防护,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环境卫生,经常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保持室内通风,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锻炼,增强体质和机体免疫力。“在流感高发季节,要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果出现疑似流感症状,要做好防护,保持社交距离,并及时就医,遵医嘱。”姜心成说道。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