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黄泥巷 飞花巷

  □马志丁
  胜日寻芳,沿着204国道自东向西“误入”杨家山里的黄泥巷。这一“误入”不打紧,眼前一下呈现出水彩盘被打翻的景象,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不算太窄的水泥路两侧的田野是开阔的,只是繁花满枝的樱桃树将手拦在后视镜上,伸进车窗里,把花瓣撒在车座上,将绿油油的麦田撩拨得时隐时现罢了。麦苗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招手,更像是手舞足蹈地欢迎。而麦田里的杏花或孤芳自赏,或三五成群,或连成一片,为麦田配着典雅的白色。田野里,一两个躬耕的村民,洋溢着笑脸,忙着为画添色,或是一会儿抬头观望穿梭的车辆与游人,或是唤一下撒着欢儿追逐喜鹊的柴狗,望向远处粉黛的山麓。
  村口是一个三岔路,路口醒目处立着一块别具一格的“杨家山里黄泥巷”名牌。了解得知,杨家山里不是一个村的名字,而是一个革命老区,是铁山街道东南崖、西北庄、上沟等6个村庄的统称,黄泥巷也是其中之一。沿路缓缓前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造型各异的樱桃树,雪白的花朵娇艳盛开。透过樱桃花向右观望,有一处不大的池塘,池水清澈见底,泛起微波。水中没见鱼儿嬉戏,也看不到一丝杂草。鱼儿或许是被暖阳醺醉偷懒休息去了,杂草或许是还没到繁盛的时候,正在水底的石缝中吱吱冒芽。硕大的木质水车造景立在水中,为这方池塘增添了灵动。以水车为点,再向前延伸,便是一片青翠的草地,也许这就是黄泥巷新建的口袋公园了。几对新人在摄影师的指挥下,一会儿微靠在粉色锦缎编成的拱门上,一会儿倾倚在草地上,一会儿又拦腰对脸深情地望着对方,并以高难度动作将大长腿指向池塘,惊扰了叽叽喳喳的鸟儿,惊羞了只剩下三颗牙齿的老奶奶。
  黄泥巷的小河,缓缓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那浅浅的河中,竟有二十四个磨盘接受着水洗礼。它们错落有致地排成两行,横在河道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游人提供了别样的乐趣。小河上横跨着一座安澜小桥,桥栏没有过多的装饰,古朴雅致,透着一种岁月的沧桑,像一位慈祥的老人默默守护着这片村落。
  红瓦白墙的民舍,与高低不一的院墙融合在一起。门框上,还未褪色的对联,显得格外抢眼,“福门瑞气常盈户,宝地祥云永绕家”,诉说着淳朴的民风和安泰的生活。微风拂过,花瓣轻轻飘落,宛如一场粉色的雨,洒向小巷的每一个角落。
  小河的南岸,那是最热闹不过了。穿着各色汉服的男男女女,三步一停地拍照留念,抱孩子的、偕老伴的、随团游的,大家肆无忌惮地欢笑着、感叹着,和樱桃花“热聊”着。小商小贩也乐在其中,铁板鱿鱼、鲜榨橙汁、精美小饰品……各种各样的摊位为这春日的村子增添了热闹与繁荣。
  曲径悠悠,商贩摊位的南侧就是适合游人散步、歇脚的石板路、简便座椅了。一些亭台、造景造型独特,干净整洁,或隐于花间,或傍于水边,或安于树下,每一处都显得那么和谐而自然。这时的我,仿佛置身于《清明上河图》中,小桥流水、樱桃花海、杏花田野,让我深切感受到宁静与安详。
  暖阳继续普照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800米的黄泥巷,就这样藏娇于山水之间,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在这里,每个人都愿意成为这个童话世界中的一个角色,祛除生活的芜杂,永远沉醉。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大自然的静谧与美好。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