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缘分

  □张巍
  收藏行里最讲究眼力,因此行内人大多互称老师,一种常见而不失礼节的称谓。而我的藏友侯老师的确是老师,他从知名美术学院的油画专业毕业,在大学从事美术专业教学和创作工作。由于审美造诣较高,他对老家具的鉴赏颇有见地,在圈内小有名气。与他交往十余年,我见过不少“好东西”,也长了些见识。他也先后转给我几样,我都视若拱璧。
  那天去他家,我们边聊天边欣赏身边的老家具。这些百年老家具按照明清旧式家居陈设,彰显出宁静、质朴、素雅的格调。当我走进南面卧室时,架子上的一件竹编茶提箱立即吸引了我,以前也见过类似样式的提箱,这件却与众不同,它的尺寸窄窄的,比例恰到好处,瞧着特秀气。
  “这件不错,怎么以前没见过?”
  “你见过的。”侯老师笑着答道。
  我也笑着回复:“没印象了。”
  转念一想,大概是见过,之所以没有印象,可能是因时因地感受不同罢了。此时喜欢怎肯错过,我便说:“我拿着吧。”
  可能知道茶提箱就要不属于自己了,侯老师便把它放在桌子上,再点缀以茶杯盏托等茶具,几个角度反复拍照,留下念想。
  侯老师尤其喜欢竹器,有一件竹包锡香摆件他几次都没有松口。我知道此时他内心多有不舍,正对茶提箱作着最后的道别。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断离舍”是经常要面临的,既要满足喜爱拥有的欲望,又不得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侯老师经常向我说起他经手过的老家具,并打开手机给我看留下的照片,其间多伴有啧啧叹息声,流露出不舍、留念和遗憾甚至后悔的情思。
  器物不可能永远都是一个人的,因此行内也就有了“过眼既拥有”的说法,更看重的是其中的缘分,而这种缘分也大多与“意外”和“注定”相联系,为收藏爱好者每每所津津乐道。我们每个人在器物面前都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而留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以及人与器物之间的缘分。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