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文章内容

关于校园欺凌,你需要知道这些事

新区坚持防治并重、多方共治,有效防范和遏制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保护学生身心健康


  区法院少年法庭法官在衡山路小学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本报记者 李宛遥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校园欺凌无小事,任意一起欺凌事件的背后,都牵连着两个或一群孩子的健康成长。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和遏制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守护好“少年的你”?连日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校园欺凌行为具有隐蔽性

  只有肢体欺凌才算欺凌吗?开个玩笑要较真吗?遭受网络欺凌应该怎么办?……日前,区检察院检察业务管理部检察官黄娜走进江山路第一小学,通过真实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介绍了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和应对方法,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校园欺凌行为说“不”。
  记者调查发现,在校园欺凌案件中,大多欺凌行为以显性暴力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例如身体攻击、索要财物等。然而,除了这些明显的暴力行为外,还有一种更为隐蔽的欺凌难被察觉,却同样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伤害。
  在近日公开报道的一起涉未成年人网络欺凌案件中,一名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另一名学生负面言论,转载道听途说的虚假言论,恶意损害同学形象。法院判处实施欺凌的学生被判朋友圈赔礼道歉,其家长作为监护人赔偿对方各项经济损失5000元。
  据区法院少年法庭法官介绍,校园欺凌案件呈现出加害方为多人的现象,囿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不成熟、善模仿、易冲动等特点,被告人常常“抱团”,三五成群结成小团体,利用人数优势,对被害人实施加害行为。

  行为升级催生“双输”悲剧

  校园欺凌的影响深远,往往波及孩子的一生。习惯于欺凌他人的孩子,犯罪的风险显著上升;被欺凌的孩子,则可能背负一生的心理阴影。
  “欺凌对受害者所造成的压力,会触发心理或生理应激反应,使得受害者在情绪和环境上变得异常敏感。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儿时承受的痛苦,会成为成年时期心理问题的重要来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崔伟介绍,严重的欺凌行为很可能会制造一个持续一生的受害循环。
  而实施严重欺凌的学生,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教育和管控,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显示,2017年至2021年,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人数达9773人。
  “许多催生悲剧的校园欺凌,就是从取外号、嘲笑、传谣言这样的摩擦逐步升级,升级为恶性和极端欺凌事件。”山东首辰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薛惠丽告诉记者,面对校园欺凌,惩戒手段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其行为违反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处分规定等,学校可对欺凌者进行警告、记过、开除等纪律处分,“对于构成违法行为的欺凌行为,可以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对于构成犯罪的欺凌行为,则可追究刑事责任。”
更多 往期报纸

本网站所有内容属《青岛西海岸报》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