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远离“肿瘤君”
区中心医院专家带来肿瘤防治指南,教您科学预防肿瘤
□本报记者 龚鹏
“您平时有没有觉得哪里不舒服?”“虽然腹部隆起了一点,但不一定是肿瘤,建议您做胃肠镜检查一下。”“为了您的健康,还是要戒烟戒酒。”……近日,西海岸新区中心医院组织医疗护理专家及志愿服务团队,在院内开展肿瘤防治科普宣教及专家义诊活动。
2024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主题为“综合施策 科学防癌”,旨在扩大癌症防控科普宣传,倡导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记者来到区中心医院,对肿瘤科主治医师韩舒、李鹏涛和护士长迟瑞玲进行了采访,为广大市民朋友带来了一份详细的肿瘤防治指南。
>>癌症可防可治<<
留意传染性病原体
据韩舒介绍,癌症的发生是一个长期、慢性、多阶段的过程。“从正常细胞演变为癌细胞,再形成危及人体健康的肿瘤,通常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韩舒说,国际循证医学表明,采取积极预防(如健康教育、控烟限酒、早期筛查等)和规范治疗等措施,对于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显著效果。同时韩舒认为癌症本身不会直接传染,但有些导致癌症的微生物则有传染性,经常与其接触的人就有被传染的可能,需多加注意。
“全球16.1%的肿瘤与致病性病原体有关。”韩舒介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出了11种/类对人类可以致癌的传染性病原体,包括一种细菌(幽门螺杆菌),七种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EB病毒、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和艾滋病病毒)和三种大寄生虫(埃及血吸虫、麝后睾吸虫和华支睾吸虫),每一个传染源能够至少引起一种癌症甚至几种癌症。
预防癌症的关键就是要降低癌症风险,那么,患癌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呢?韩舒给出了答案。
“总的来说,患癌的危险因素包含了行为因素、感染因素、饮食因素、代谢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其中行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主动吸烟、二手烟暴露、饮酒、缺乏锻炼等;感染因素主要是刚才讲到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韩舒介绍,饮食因素是由于水果、蔬菜、膳食纤维、全谷物摄入不足,红肉、深加工肉类和腌制类食品食用过多,摄入被黄曲霉毒素、砷等致癌物污染的食物和水等;代谢因素则是超重、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环境因素是职业危险因素暴露、室内外空气污染物暴露、电离辐射及紫外线过度照射等。
>>科学预防肿瘤<<
这些习惯一定记牢
“我国每天超过一万人罹患癌症,每8秒有1人被确诊为癌症。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因此,科学预防尤为重要。”韩舒告诉记者。
迟瑞玲认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恶性肿瘤的关键,她建议广大市民朋友要改善生活习惯,戒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合理的饮食和体重、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在饮食方面,迟瑞玲提醒要避免长期大量食用过热、过冷、过咸、过辣、过酸及过期变质的食品,减少食用煎炸烧烤、腌腊食品等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要多食用富含纤维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食物,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和抗氧化物质。
“保持健康体重能降低患多种癌症的风险。”迟瑞玲告诉记者,体重指数BMI计算(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²)可帮助确定体重是否健康,也可以测量腰围。中国成人体重分类标准是:BMI<18.5kg/m²为体重过低,18.5-23.9kg/m²为体重正常,24-27.9kg/m²为超重,≥28kg/m²为肥胖。“超重和肥胖的市民通过加强锻炼,可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迟瑞玲表示。
另外,迟瑞玲还提醒,有些癌症是由病毒、细菌等持续感染引起的,包括人乳头瘤病毒(HP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幽门螺杆菌(HP)。因此接种HPV疫苗和乙肝疫苗,是预防相关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迟瑞玲建议所有人接种乙肝疫苗,9至45岁女性尽可能都接种HPV疫苗。
>>早发现早治疗<<
防癌体检十分重要
“专业的防癌体检是代价最小、痛苦最少、最值得提倡的方法,防癌体检是早期发现癌症的重要途径,当然普通日常体检也不能落下。”对于体检,李鹏涛道出了他的见解,防癌体检不同于一般的健康体检,它特指肿瘤专家结合体检者的自身情况和个体需求,做相应部位的防癌检查。“如防肺癌体检,体检时注重肺部CT检查;怀疑有胃癌或有高危胃癌家族史的病人,可重点做胃镜检查;肛门指诊是普查直肠癌的简单方法,长期便血或者大便习惯异常者必查。”李鹏涛为记者举例说明。
据李鹏涛介绍,癌症筛查可以在早期发现某些癌症及癌前期病变,从而及早开始更好更有效的治疗。尤其是有肿瘤聚集性家族史的市民,更需要按时体检,同时也可以尝试肿瘤遗传基因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有效降低癌症死亡风险。